理论教育 仁是真性情与忧虑的关系

仁是真性情与忧虑的关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忧”字 (清)吴让之 书孔子讲仁,多角度多层面,但基本围绕情展开。譬如“仁者不忧”中的忧,便属于知情意中的情。忧字的象形表示忧虑发于内心而现于脸面。故而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仁是性情的真实的流露。一位是楚惠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孔子的哀戚来自对逝者及其亲人的同情,希望能够分担其中的悲痛;楚惠王的不忍心来自对当事人的关切,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仁是真性情与忧虑的关系

“忧”字
(清)吴让之 书

孔子讲仁,多角度多层面,但基本围绕情展开。 譬如“仁者不忧”中的忧,便属于知情意中的情。金文,上面的自如同鼻子,表示脸;下面是心。忧字的象形表示忧虑发于内心而现于脸面。故而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仁是性情的真实的流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篇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什么是仁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我们看两个人。

一位是孔子。他有个习惯,每逢遇见穿孝服的人便不由面现哀戚,不管他们之间是亲还是疏,是近还是远,哪怕平日随便惯了,也一定改容易色。(《乡党》)(www.daowen.com)

一位是楚惠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吃凉菹(zū,鱼腥草)菜时发现里面藏着条蚂蟥,硬是吞了下去,弄得肚子很不舒服,见着吃的就恶心。令尹(宰相)问怎么搞的,惠王如实说了,并解释道:一旦事情暴露,要是不追究当事人责任,就是执法不严,有损国家权威;要是追究当事人责任,此人会被处死,我又于心不忍。没法子,为了不让人知道这件事,只能把这肮脏东西活活吞进肚。(《新序·杂事第四》)

孔子的哀戚来自对逝者及其亲人的同情,希望能够分担其中的悲痛;楚惠王的不忍心来自对当事人的关切,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