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剧音乐现代创新成果

京剧音乐现代创新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京剧音乐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并成长。“现代京剧”指的是能将现代人生活状态表现出的“京剧”。“样板戏”的戏剧主题音乐创作更加明显,大量的主题音乐以创新的方式被运用。

京剧音乐现代创新成果

现代京剧音乐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并成长。这是必然的历史趋势。“现代京剧”指的是能将现代人生活状态表现出的“京剧”。现代性在已有的现代京剧中主要在表述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生活内容中有所体现。与传统相比,“现代京剧”不再在演出形式上受限,而是大胆进行创新,京剧交响乐、京胡协奏曲和京歌等新戏曲音乐艺术也包含在内,使现代京剧音乐的宝库不断被丰富,走向繁荣。

(一)京剧音乐现代发展的开拓创新

1.剧目主题音乐的主要表现

音乐形象将人物创作作为起点是多数现代剧目的情况,因此对舞台整体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和谐统一十分注重;对人物的个性化要求较高;需要将音乐的现代性反映出来。

“样板戏”的戏剧主题音乐创作更加明显,大量的主题音乐以创新的方式被运用。如《红灯记》用《大刀进行曲》,《海港》用《国际歌》,《智取威虎山》用《解放军进行曲》,《奇袭白虎团》中揉进了《志愿军进行曲》和《国际歌》,《平原作战》里的《黄河大合唱》的曲调等。这些音乐主题对特定曲目进行有意识的创造。现代戏剧蕴含的时代背景在这些音乐材料有机的融合与京剧唱腔的过程中反映出来。大众在这些音乐元素中感受到时代感,作品的历史感应运而生。例如杨子荣在《智取威虎山》在威虎厅出场和第一次出场都对《解放军进行曲中的旋律》进行了应用,使人印象深刻。

2.新的板式调式形成

尽管[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吹腔]不允许被用在“样板戏”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京剧唱腔的扩展,但是一些新的调式和板式还是形成于二黄、西皮和反二黄中,使京剧音乐声腔艺术得到了丰富。

仅从板腔形式的发展而言,当期京剧的板腔不但原有的形式不断丰富起来,而且又繁衍、派生出许多新的形式,如二黄、西皮的[清板](不带伴奏的戏用少量乐器伴奏的清唱),[宽板](旋律比较宽广舒展、伴奏紧密连贯的板式)、二黄的[二六][快板]、反二黄的[二六][快板][摇板][清板],反西皮的[原板][快板]、四平调的[二眼板][清板][流水][快板]。此外在板式的转接上,调式、调性的变化上,也都有了很多过去没有的新手法。在吸收、融合多种声腔因素的基础上,也发展出多种“嫁接型"的新腔调。

例如,在《柯山红日》中就有[西皮]和[四平调]两种腔调嫁接而成的[西皮四平调];在《刘志丹》中就有[西皮]和[高拨子]嫁接而成的[西皮拨子调],还有由[吹腔]和[反二黄]嫁接而成的二黄反调等。

板式中的应用也具有创造性。例如《沙家浜》“智斗”这场戏,主角们的对唱既沿用了传统的背供形式,又对曾经的惯例加以打破,交错应用了[流水]的[摇板],新颖自然的方式和舒展的行腔突出了人物本色,将不同的人物心理活动展示了出来。

转调技术在一些现代戏曲中已经被应用于曲式变化和旋律发展的促进、音乐色彩对比的构成方面。传统经济与音乐中的调性和调式之间虽然存在对比,但是不同的声腔是主要的集中范围,例如高拨子和西皮,但这种转调在技法上比较缺乏,应用不多。更加灵活地应用在曲牌的演奏表现中,如[柳摇金]等。

3.新的声腔尝试

(1)在《白毛女》中尝试新的唱腔。在对现代戏《白毛女》进行创作时,不仅要对现代戏曲的音乐问题进行解决,还要协调念和唱的发音。唱与念要将现实生活展现出来,这些要求削弱“湖广音”,适当增强“京音”,此外,还要对韵白和唱腔的口语化问题加以重视。例如,李少春饰演的杨白劳在咬字和唱腔等口语化的唱词处理方面都需要流畅自然的处理。

(2)在《杜鹃山》中尝试新的声腔。《杜鹃山》将类似的词语长短句式加入在念白之中,这便是它的创新。《杜鹃山》将传统京剧中的起伏、节奏和韵律优势保持了下来,此外,对念白中的押韵、诗意和精炼的特色多加注重,在不同身份特征和人物群体的基础上,将浓厚的时代氛围融入《杜鹃山》的念白中。许多韵白朗朗上口,别有韵味,而且与人物生活的体验十分符合。在舞台中应用这些韵白,搭配协调的规范性舞台动作,使得《杜鹃山》拥有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气息。

4.新型乐队配器的探索

现代京剧音乐的创作,由于大量借鉴了西方管弦乐队的形式,因此与传统京剧乐队和配器相比产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传统戏的伴奏乐队中参与的乐器都是民族乐器,而现代戏的伴奏乐队中则加入了许多西方乐器,并将中西乐器进行混编,甚至采用大型的交响乐团进行伴奏。在中西乐器的配置问题上,弦乐器不仅保留了传统戏使用的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四大件外,还突破性地尝试使用第一小提琴 4 把、第二小提琴 3 把、中提琴 2 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各一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 四三二一一 ” 编制。此外,在管乐方面,还有大管、黑管、长笛、长号各l 把,小号、圆号各2 支,再有排笙 1 件,并配置高、中、低音大锣,大筛锣和武锣等。

从整体来看,西乐编制的和谐性是构成这种乐队的借鉴之处,那就是完整地吸收了西洋管弦乐中的弦乐、木管和铜管的组合方式以及高中低音的分布。因此,中国的传统乐队和西方管弦乐队能够和谐相处,京剧传统的表达方式在这种乐队的组合方式下得以保留,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鲜的元素,不仅使京剧的音乐气势得到提升,也丰富了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色彩。

同样,中国乐器自身的艺术特色在新的乐队组合方式中保留了下来,作曲家并没有在创新时将二胡、板胡、唢呐等乐器的应用忽略。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将中西乐器之间的关系融洽地处理,并致力于完美融合音乐的旋律和打击乐的节奏表现。(www.daowen.com)

现代的京剧音乐不仅扩充创新了乐队,还丰富了唱腔的形式和伴奏手法。在后来出现的现代戏电影中这种崭新的音乐形式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同时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5.过门及过场音乐的创造

过场音乐和伴奏过门往往是使音乐场景渲染效果更突出并丰富音乐表现力的入手点。与之相比,传统戏的各种板式往往会应用曲调比较固定的起始过门和前奏,很少会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旋律上的变化,只拥有较为自由的速度处理。这部分在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拓展,乐队伴奏不仅将节奏与音高定下,还能够暗示情节的发展,渲染现场的氛围。

主奏乐器的演奏往往是传统戏曲音乐过门主要应用的演奏,如果原封不动的应用大型乐队演奏,往往会以固有旋律为主,搭配音型和和弦伴奏。作家在创作现代戏时,往往会对这一陈规持反对态度,进行自由发挥。另外,背景音乐和幕前曲的创作是创作现代戏曲音乐史十分注重的内容。

现代戏相比于传统的京剧音乐,将更多的情感色彩融入起始过门、句间过门处,所以,往往仅利用几句简易的旋律就能够铺垫下面情节的发展,这些旋律在部分角色转变情绪时会有十分明显的暗示作用。

(二)京剧音乐现代发展的创新实践

1.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

京剧交响诗剧《梅兰芳》是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亮相的,这部诗剧本与常规意义和格式上的京剧剧本不同,以梅兰芳艺术生涯中饱含诗意的《别姬》《蓄须》《散花》以及《醉酒》四个华彩乐章串连起全剧。《梅兰芳》这部剧调动了抒情状意的手法来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一系列情绪发展变化,舞台时间和空间自由变化,过渡自然,节奏流畅,舞台优雅。名角汇聚一堂,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审美满足感。京剧主旋、流派唱腔与交响音乐和谐统一。该剧无论是音乐制作、舞台艺术方面,还是灯光方面等都有所创新和改变。使人耳目一新。

2.交响乐京剧《沙家浜》

《沙家浜》作为典型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交响乐京剧,自诞生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上演,颇受好评。

就其根源来讲,交响乐版的京剧《沙家浜》脱胎于革命现代京剧的同类题材与音调,以此基础上形成的大型声乐套曲,属于西洋题材中的“ 清唱剧”。这一题材大致起源于17 世纪的意大利,作为集情节,器乐,合唱与独唱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区别于歌剧的典型之处就在于,清唱剧只要求演唱,不做表演,无须化妆,不具备舞台艺术。黄自创作了我国首部清唱剧《长恨歌》,其题材源自唐诗,以杨贵妃的悲剧作为背景。按照当时人们的鉴赏水平与习惯,直接采取了通俗名称 “ 交响乐 ”,同时,由于该作品的器乐部分典型出彩,呈现出鲜明的 “ 交响性 ”。

与传统京剧的唱腔风格不同,现代交响乐的旋律性较强、用词更为清晰,且具有形式感,是中国交响乐中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沙家浜》交响乐从《序曲》到《胜利》一共分为九场。它几乎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全部正面人物的唱腔。在《序曲》《坚持》《奔袭》以及《胜利》等乐章中,作曲家还创作了大量交响乐合唱段落,使整部作品既有京剧的魅力,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就艺术的角度而言,《沙家浜》以优美的旋律、完整的结构、京剧与交响乐的融汇、响亮与典雅的结合,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交响乐民族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艺术成就非常高。

3.大型交响京剧《杨门女将》

2005年的四月底,在“第三届北京国际演出季”上,管弦乐团版大型交响京剧《杨门女将》压轴出场,以全新的形式亮相首都。在保留了剧情的主要唱段后,整部戏增加了全新创作的交响乐部分,包括交响序曲、间奏曲、合唱以及尾声等,其中四大部分的乐曲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配器贯穿了整个剧目。这场大型交响京剧依照交响乐的章节,无论是剧情的发展走向,还是对于主题的气氛烘托都让人耳目一新,当然,剧目完整保留了京剧的地道唱念,使观众耳目一新。2019年的元旦戏曲晚会上,《杨门女将》也再次上演。

4.交响乐京剧《大唐贵妃》

而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上演的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更是京剧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2019年,北京京剧院国家大剧院与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联合出品,在北京京剧院与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通力合作下诞生的梅派经典之作——《大唐贵妃》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正式上演。

该剧目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借助大歌剧元素来包装京剧,但依旧保留其中的梅派艺术,成为京剧改革中的一大崭新形式。在这一次的尝试中,第一次将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用以伴奏传统京剧的演出,全剧作曲由中央音乐学院职教的副教授杨乃林承担重任。在这一剧目的创作过程中,大胆的中西结合,将京剧中的二黄融入西洋交响乐,用夕阳做取法进行音乐创作与唱腔指导。出现了杨玉环在唱腔里加入合唱的一大突破,其中唱腔的音符没有变化。整个剧目保留了《太真外传》和《贵妃醉酒》中梅兰芳大师九段的老唱段;新唱段也尽量设计的相对地道,例如“长生殿”“劝妃子”的新唱段就是根据余派《摘缨会》中的范本唱段加以改编而来,郭小男导演曾经指出,剧目中所有增加的“非京剧”的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演奏京剧。这种崭新的表演形式,使交响乐给京剧音乐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其中美声合唱更是可以看作乐器的发展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