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剧三弦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历史背景

京剧三弦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而有了快速的增长,三弦也因此有了巨大进步。在这幅画面中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的抱式弹拨乐器,分别是琵琶、秦汉、秦汉子,这绝非画工故意画得形态各异,而确实是盛唐时期的乐队在画中的真实反映。在隋、唐、五代期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有多种三弦类乐器,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融,相互取长补短,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已与今之三弦形制基本相同。

京剧三弦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历史背景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而有了快速的增长,三弦也因此有了巨大进步。三弦乐工由官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培训,伴奏俗乐和歌舞是三弦的作用,宫廷中的“教坊”以及达官贵人和贵族都会用三弦作为伴奏进行歌舞表演。

隋、唐、五代时期,是秦汉子向三弦发展的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有多种三弦类乐器,它们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秦汉子不但在清商乐中使用,在盛唐莫高窟一七二窟《观无量寿经变》图中,一反弹琵琶者与持鼓者位于画面中心位置,反弹琵琶者右手持梨形琵琶,左手按弦,边奏边舞,其乐队跪坐地上,分左右两组。右侧前排第一人跪坐持古琴席地演奏,第二人持梨形音箱的“秦汉”,右手演奏,左手持琴,第三人持圆形音箱,琴身细长的“秦汉子”,第四人持箜篌;右侧第二排皆为管乐与持拍板者。整个乐队是由弹拨乐、吹管乐与打击乐组成,可以推断,这支乐队奏出的音响是节奏性强,音响较强的,适于歌舞伴奏。在这幅画面中同时出现三种不同的抱式弹拨乐器,分别是琵琶、秦汉、秦汉子,这绝非画工故意画得形态各异,而确实是盛唐时期的乐队在画中的真实反映。

唐代敦煌千佛洞——二窟《唐西方净土变》中的“秦汉”乐器有三轴,两轴在左,一轴在右,与《魏晋墓砖奏乐图》中的“秦汉”完全一致。在不同地点、不同墓窟中发现完全相同的乐器,这足以证明在该时代生活的“秦汉”确实如画中所描绘的一样。(www.daowen.com)

唐时渤海国有“杴琴”,善于演奏渤海乐,杴琴状如枚或蒲,鼓正方,两面蒙皮,三条琴弦,又名渤海琴,音质低沉,节奏性较强。杴琴构造已与三弦非常相似,三条琴弦,两面蒙皮,抱式演奏。在隋、唐、五代期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有多种三弦类乐器,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融,相互取长补短,发展到宋、元、明时期已与今之三弦形制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