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起源于中华大地,弦鼗是三弦与其他抱式弹拨乐器的祖先,不同民族曾先后存在与三弦结构相似的乐器,在漫长的音乐文化交融中,逐渐发展而定型成今之三弦。
周、秦时期的弦鼗已发展成“秦汉子”。其共鸣箱体如鼗,呈圆形,两面蒙皮,琴身细长,无品格;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是三弦的前期形态,由于是在秦、汉时兴起的,所以名为“秦汉子”。
最原始的弹拨乐器只演奏空弦,是只有几个空弦音高的节奏性乐器,进而左手按弦在不换把时,即可奏得比空弦音更多的音高,从而形成旋律。由于每次演奏都需左手去寻找音高,给演奏者增加了难度,再进而装上品格,固定音位,便于演奏,所以最原始的弹拨乐器应是无品格的。有品格的弹拨乐器是从无品格弹拨乐器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如琵琶在早期仅有四项,今已发展至六项二十四品。可以认为秦汉子是无品乐器,在《通典》中,凡有品柱乐器皆记载甚详,如“盘圆柄直,柱十有二”“‘阮咸’亦秦琵琶——十有三柱”。唯独秦汉子未记载有品柱,而只是说“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这不是《通典》的疏漏,而确定是秦汉子本无品。三弦的特征就是无品柱,琴身细长,琴鼓圆而体积小,抱式演奏,这皆与秦汉子相同,故可认为“秦汉子”是三弦的早期形态。(www.daowen.com)
三弦兴起于秦、汉、魏、晋之间。这一时期,宫廷内乐舞与民间俗乐皆已广泛流行。虽然在歌词上有所创新,但在音乐上有很大的继承性,仍保持古朴的旋律。《隋书》卷十五有记载: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谴傅玄等造行礼及上寿、食举歌诗。张华表曰:按汉、魏所用,虽诗章辞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曲折并絷于旧一。皆因不敢有所改也。这证明在公元二六六年仍继承着公元前206年的音乐传统。这时期较流行的音乐是清商乐。弦鼗也有了进一步改革,定名为秦汉子,并可以演奏旋律,秦汉子参与清商乐的伴奏。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时,继承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它包括了“中原旧曲”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