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荒漠沙生植物种子昆虫生态学研究》成果

《荒漠沙生植物种子昆虫生态学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实验以样地内斑块数较多的4 个样地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豆荚螟危害率的影响,各景观样地的生境破碎化指数见表4-3。表4-4 景观破碎化指数与豆荚螟种群密度、危害率的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数据显示,柠条林破碎化的斑块格局对豆荚螟的种群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生境斑块的大小亦影响寄生蜂对豆荚螟幼虫的追踪作用,从而影响豆荚螟种群的发生。

生境破碎化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小,斑块的形状趋于不规则,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缩小,景观斑块彼此被隔离。本实验以样地内斑块数较多的4 个样地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豆荚螟危害率的影响,各景观样地的生境破碎化指数见表4-3。

从表4-3 可以看出,4 个景观样地中,斑块密度指数以GY02 样地最高(0.000 277 1),GY01 样地最低(0.000 024 5);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以BT 样地最高(550.290 6),GY01 样地最低(0);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以GY02 样地最高(0.169 474,0.172 89),GY01 样地次之(0.099 674,0.099 674),BT 样地最低(0.032 054,0.064 425);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以GY02 样地最高(0.524 393),GY01 样地最低(0);斑块隔离度以BT 样地最高,达到716.25,但该样地由于隔离度高而使斑块间相互作用较低(0.023 1);GY02 样地由于斑块较多且距离较近,斑块隔离度相对较高(67.50),斑块间相互作用最高(6.474 6)。

表4-3 豆荚螟寄生的柠条林生境破碎化指数

景观的破碎化必然会给斑块内生存的各种生物造成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害虫对寄主植物的侵害、天敌的发生等。GY02、GY03 和BT 3 个含有破碎化斑块的样地豆荚螟的种群密度如图4-1。

图4-1 不同样地豆荚螟的种群密度

在破碎化景观中,以BT 样地中豆荚螟的密度最高,每100 m2 面积内豆荚螟平均为2.24 只/100 荚,GY03 样地和GY02 样地中分别为0.96 只/100 荚和0.32 只/100 荚。(www.daowen.com)

为了检验景观破碎化程度和豆荚螟种群密度、危害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对3 个样地的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样地内豆荚螟的种群密度、危害率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4。

表4-4 景观破碎化指数与豆荚螟种群密度、危害率的相关关系

相关性分析数据显示,柠条林破碎化的斑块格局对豆荚螟的种群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所有采用的景观破碎化指数中,豆荚螟的种群密度与斑块密度指数(R=0.898 64)、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R=0.911 29)的相关性较高,豆荚螟的危害率与斑块密度指数(R=0.834 37)、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R=0.956 88)相关性较高,表明柠条豆荚螟的危害发生与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豆荚螟的种群密度、危害率与柠条林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呈现负相关性(R=-0.896 75、R=-0.776 46 和R=-0.831 99、R=-0.688 45),与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也呈负相关(R=-0.675 79和R=-0.574 80)。

斑块面积与破碎化生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物种有关(Fahrig,2003;Kyle & Tim,2007),因为每一个物种对生境破碎化都有其独特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在某一景观内,移动能力弱的物种比那些移动能力强的物种更容易受到生境破碎和景观空间配置等方面差异的显著影响(Andren,1999;Pope,et al,2000;Söderström &Pärt,2000),因此生物体通过迁移扩大活动范围以及在景观基质中增强互补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可能会对一个移动能力较弱的物种产生积极的影响(Andren,1999;Law & Dichman,1998)。对一些非专性寄生的植食性昆虫而言,景观周边的资源补偿机制可能会变得比较重要,因为景观资源互补在斑块面积减小时可能会对某些物种种群密度产生积极或中立的影响,这已在一些植食性昆虫上(Andren,1999;Summerville & Crist,2004)得到了验证,虽然柠条豆荚螟幼虫具有转荚习性,但由于其活动能力有限,转荚仅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而成虫具有一定的迁飞能力,除了寄生于柠条外,周边景观基质中的许多豆科植物都可以作为其桥梁寄主,寄主的相互衔接,延长了豆荚螟种群繁殖时间,增加了繁殖次数,扩大了种群数量。本实验表明柠条豆荚螟种群数量的变动与柠条林斑块密度、破碎化程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较小,如在BT样地中,虽然柠条林斑块面积比较小,但是斑块之间的隔离度较大,景观周边的基质较为丰富,在斑块面积减小时景观资源互补可能对豆荚螟种群密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使豆荚螟的危害率较其他样地高。

另外,柠条几种种子昆虫的幼虫形态及对豆粒的为害特征有着明显不同。豆荚螟幼虫不钻入豆粒,在豆粒顶部或脐部幼嫩处取食,形成缺刻、空洞等,随龄期增长,幼虫一般是将1 个豆荚内豆粒取食尽后才会转荚;柠条豆象幼虫一般是从豆脐处钻入豆粒,为害早期形成斑点、小孔,后期以取食豆粒内部为主,豆粒外壳完好,但较正常豆粒颜色变深、变膨大,同时后期其幼虫和豆荚螟明显不同;柠条种子小蜂为多胚生殖,一个豆粒中往往有多只幼虫,很容易与前二者区别。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在少量豆荚上有豆荚螟幼虫和柠条豆象、柠条种子小蜂同期为害同一豆荚的现象,这些种间关系同时受到生境斑块格局的影响。另外,生境斑块的大小亦影响寄生蜂对豆荚螟幼虫的追踪作用,从而影响豆荚螟种群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