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荒漠沙生植物种子昆虫生态学研究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荒漠沙生植物种子昆虫生态学研究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种生物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空间分布型相对稳定。昆虫种类不同,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不同,同一种类不同虫期、龄期、密度或环境条件也有差别。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不仅有助于确定或改进有效的抽样设计方案,确定昆虫的分布状况,判断昆虫的生活习性,而且可以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该指标用于检验种群是否偏离随机分布。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荒漠沙生植物种子昆虫生态学研究

(一)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概念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因素(如种内、种间关系)和非生物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间相互作用,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有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空间分布型(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也称空间分布图式。

不同生物或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布型。同种生物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空间分布型相对稳定。形成各种空间分布型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环境诸如食物分布、气温、湿度等差异引起的,一类是由生物本身的习性如聚集性、竞争行为等因素引起的。

昆虫种类不同,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不同,同一种类不同虫期、龄期、密度或环境条件也有差别。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不仅有助于确定或改进有效的抽样设计方案,确定昆虫的分布状况,判断昆虫的生活习性,而且可以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同时,对了解昆虫的发生、扩散和种群管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类型

1.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个体独立、随机地分配到可利用的单位中去,每个个体占据空间中的任何一点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绝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即是相互独立的。属于这类分布的可用数理统计上的概率分布模式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的理论公式拟合。

实际上在野外适合泊松分布的昆虫是很少见的。大多数昆虫的空间分布结构并不随机,且或多或少也有点不均质。

背离随机性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是聚集化,就是在某个单位空间,调查对象任一个体的出现与其他个体的出现有关,即表现为增加了其他个体出现的机会,这样就表现为聚集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二是均匀化,就是调查对象任一个体出现于某个单位空间,会使别的个体的出现机会降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布表现为相互之间的离散而形成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2.聚集分布

个体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疏松的不均匀分布。

(1)核心分布型(core distribution):这种分布有一个扩散中心,由此中心向周围逐渐扩散,个体形成很多集团或核心,核心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或称奈曼集群分布(Neyman clumped distribution)。例如,昆虫自卵块孵出向四面扩散时的野外空间结构即属于此种分布。

(2)负二项分布型(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个体在田间形成密集度极不均匀的昆虫集团,疏密镶嵌呈嵌纹状,又称嵌纹分布。

属聚集分布的可以用数理统计上的概率分布模式负二项分布、奈曼分布、泊松—二项分布等理论公式拟合,其中适用范围较广的是具有3 个参数的负二项分布公式。

3.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呈规则分布,个体间均保持一定的距离,常用二项分布(posi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理论公式拟合。

一般情况下,随机分布在环境条件很一致的情况下出现,而均匀分布则可能出现在个体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最为常见的是聚集分布。

要了解种群的特征,尤其是了解准确的密度,就要有适当的抽样技术,就必须测定分布型。

(三)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3 类:频次分布拟合χ2检验法、扩散指数法、回归分析法。随着对大量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实际研究,这些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常用的测定方法如下(丁岩钦,1980;徐汝梅,1987;马占云,1992;兰星平,1992)。

1.频次分布法

频次分布法是一种经典的方法,用来判断昆虫的空间分布型。首先将田间调查所得数据以每个样地为1 组,编制实测频次表,计算每个样地害虫的平均数(m,即平均密度)、方差(S2)和平均拥挤度(m*)。根据理论频次分布公式求出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的理论频次,与各样地实测频次进行比较,经χ2 卡方检验根据吻合程度判断是否符合某种分布型,凡是吻合的(即差异不明显)即可判断为实测组合属于该种分布型。

Lloyd(1969)平均拥挤度公式:m*=m+(S2/m)-1

式中:S2 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

平均拥挤度表示生物个体在样方中的平均邻居数,它反映了样方内生物个体的拥挤程度。

2.聚集度指标法

根据频次分布表,统计有关统计量。一般采用扩散系数C、丛生指标(聚集度指标)I、Ca 指标、负二项分布参数K、m*/m 指标等聚集度指标测定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

(1)Beall 扩散系数

式中:S2 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

C<1 为均匀分布;

C=1 为随机分布;

C>1 为聚集分布。

该指标用于检验种群是否偏离随机分布。C 值多少才不属于随机分布呢?这必须用t 检验来判断,如果差异不显著,属随机分布;如果差异显著,则依差异的正负号而判断为聚集分布还是均匀分布。

(2)David 和Moore(1954)聚集度指标

式中:S2 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

I<0 为均匀分布;

I=0 为随机分布;

I>0 为聚集分布。

(3)Kuno(1968)Ca 指标:

式中:S2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

Ca<0 为均匀分布;

Ca=0 为随机分布;

Ca>0 为聚集分布。(www.daowen.com)

(4)Water 负二项分布参数

式中:S2 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

K<0 为均匀分布;

K→+∞为随机分布;

K>0 为聚集分布。

K 值与虫口密度无关,K 值越小,则表示聚集度愈大。

(5)Lloyd(1967)m*/m 指标:

式中:Q 为样方数,Xj 为第j 个样方中的个体数。

m*/m<1 为均匀分布;

m*/m=1 为随机分布;

m*/m>1 为聚集分布。

用平均数时受“0”样方的影响很大,在集团很少、“0”样方很多时,虽然平均数m 很小,但是实际上在集团中某些个体间仍极拥挤,种内竞争激烈。因此,平均数难以真正反映生物因素的影响效应。而平均拥挤度不受“0”样方的影响,因为“0”样方没法提供个体的信息。所以,在抽样过程中,有大量“0”样方存在的情况下,平均拥挤度的效果更好,它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种内竞争等生物因素的作用,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6)m*/S2 指标(兰星平,1992)

当种群密度m<1 时,m*/S2<1 为均匀分布,m*/S2=1 为随机分布,m*/S2>1为聚集分布;

当种群密度m>1 时,m*/S2>1 为均匀分布,m*/S2=1 为随机分布,m*/S2<1为聚集分布;

当种群密度m=1 时,m*/S2 恒等于1,根据S2 来判断分布型,S2<1 为均匀分布,S2=1 为随机分布,S2>1 为聚集分布。

3.回归分析法

应用Taylor 幂法则和m*-m 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分布格局的内部结构。

(1)Taylor(1961)幂法则:logS2=loga+blogm

式中:S2 表示样本方差,m 表示样本平均值,a、b 为常数,b 表示种群聚集对密度依赖性的一个测度。

当loga=0,b=1 时,S2=m,种群为随机分布;

当loga>0,b=1 时,S2/m=a,种群为聚集分布,但不依赖于密度;

当loga>0,b>1 时,S2/m=amb-1,种群为聚集分布,依赖于密度;

当loga<0,b<1 时,种群为均匀分布,种群密度越高越均匀。

(2)Iwao(1968,1971,1976)m*-m回归指标:m*=α+βm

式中:m*为平均拥挤度,m 为平均数,α 为分布基本成分的平均拥挤度,β 为分布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

当α=0 时,表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无拥挤现象;

当α>0 时,表明样方中不止一个个体,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存在拥挤现象,可解释为个体在基本成分中以个体群的方式存在;

当α<0 时,表明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

当β=1 时,为随机分布;

当β>1 时,为聚集分布;

当β<1 时,为均匀分布。

α、β 的不同组合可提供种群不同分布型的信息。

当α=0、β=1 时,为随机分布型;

当α>0、β=1 时,为奈曼A 型、泊松—二项分布型;

当α=0、β>1 或α>0、β>1 时,为负二项分布型。

这三种条件下种群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型。

4.聚集原因分析

采用Blackith 提出的种群聚集均数λ 分析聚集原因。

Blackith(1961)种群聚集均数

式中:m 为平均密度,K 为负二项分布参数,γ 为自由度等于2K 时的值,即γ 为χ2 值表中自由度等于2K 与概率(P=0.05)对应的卡方值,可以查表得到。

当λ<2 时,表明昆虫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当λ≥2 时,表明昆虫聚集由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引起,或由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的差异性因素共同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