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山旅游风险及导游应急措施

高山旅游风险及导游应急措施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山上,除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的服务、应急条件相对落后,当旅游者发生意外给抢险带来不便外,高山还会给旅游者带来其他方面的风险,如高山反应、雷击、滑坠、雪崩等。严重的高山反应是导致旅游者登山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治而愈。虽然如此,严重的高山病患者仍需送医院处理。

高山旅游风险及导游应急措施

在高山上,除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的服务、应急条件相对落后,当旅游者发生意外给抢险带来不便外,高山还会给旅游者带来其他方面的风险,如高山反应、雷击、滑坠、雪崩等。

(一)高山反应

1.高山反应概述

在海拔1800米左右,敏感的人就可能有一些轻度的高山反应,如乏力、运动量较大时气喘吁吁等;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很多人都会出现高山反应的症状;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反应会更加明显。

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大气压在1个标准大气压左右,也就是760毫米汞高。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的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其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当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但有一临界限度。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要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高原性低血压。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海拔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越高,过渡时间越短,产生的反应就越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急性高山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头疼、恶心呕吐、睡不着、吃不下以及呼吸困难等。另一种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表现为肺水肿、脑水肿以及由于心肌缺氧而导致的心肌梗死。严重的高山反应是导致旅游者登山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山反应的应对处理

(1)由于每个人对环境改变的适应程度不同,即使身体状况正常的人亦会受到环境突变而出现高山反应。高山反应经常发生在从水平地方飞往高海拔地方的游客,当中不少发病者都是在下机后即刻驾车或攀爬到更高的地方,可见身体对环境需时适应的重要性。因此去高山旅游之前,必须对身体进行一番认真检查,凡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急性中耳炎以及怀孕妇女,最好不要去高山旅游。

(2)登山前小心计划行程。尽量安排多些时间登山,让自己有机会适应不同高度,千万不要勉强自己。登山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

(3)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登山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在海拔3000米以上,一般每升高500米要适应一夜,如不能适应,要暂缓继续上升,对初次登山者尤应如此。在山上,尽可能不要服食镇静剂、安眠药、含麻醉成份的止痛药,或是饮酒等,因为这些会令呼吸节奏减慢,使得高山反应的病征不易被察觉,十分危险。应吃低热量、低盐分、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并且多喝水。

(4)轻度的高山反应类似感冒,容易被人忽视,而不能给予正确处理。在高山上找不出原因的“感冒”症状,如果没有明显发烧(高山反应也有低烧)、流鼻涕、咳痰、鼻塞等,要更多地考虑是不是高山反应。

(5)发生高山反应后,给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手段。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治而愈。若有休克现象,应优先处理,注意失温及其他并发症。立即休息,将患者移至无风处,若疼痛严重,可服用镇痛剂止痛。如果仍不能适应,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虽然如此,严重的高山病患者仍需送医院处理。

(6)出发前最好询问医生,评估身体状况,亦可按医生处方,开些防止高山反应的药,并于上山前一天开始服用。

(二)雷击

1.雷击概述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发生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全球每天约发生800万次闪电,平均每分钟约有2000个地区遭遇雷暴。我国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雷击不一定是发生在高山旅游途中,旅游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在任何高度、任何户外景点都可能遭遇雷击,如2004年7月23日,一道闪电和紧跟着的一声巨雷让挤在居庸关长城烽火台避雨的数十人被震倒在地上,一些游客瞬时失去了知觉,至少有15人因伤住进医院,其中包括1名外国游客。

由于高山旅游景区多为群山起伏、云雾环绕、天气变幻无常的户外,在雷雨多发季节,应特别提高警惕,预防雷击。

2.旅游中雷击的应对处理

(1)雷雨天不宜登山,更不要用手扶铁索或在树下避雨。

(2)在游览途中如果突遇电闪雷鸣,游客就应中止游览,及时返回住地;不能及时返回的,就应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并且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难场所,否则等到地面被淋湿之后,再开始移动就很危险。但不应在以下地方停留:山顶、山脊、空旷田野、各种露天停车场、运动场和建筑物顶部;避雷针及其引线附近,孤立的树下、亭榭内;铁栅栏、架空线附近,还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应尽量寻找下列地方掩蔽: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并及时关闭车门、车窗;大型金属框架的建筑物、构筑物内;较深的山洞,但勿触及洞壁并要并拢双脚。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就更好。

(3)遇上雷雨时不宜打伞,不可使用金属尖顶的雨具,无金属附着物的雨衣是最好的避雷工具。还要注意一点:把带在身上的所有能导电的物体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属框的眼睛一定要拿下来,千万不能拿着导电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如果感到头发竖起来时应立即双脚合并、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在室内躲雨时,不应依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墙站立。雷雨天气上下车时,不宜一脚在地上一脚在车上,双脚应同时离地或离车。(www.daowen.com)

(4)雷雨天气时,在野外的游客应关闭手机及其他无线电通信工具,不宜手持固定电话话筒通话。

(5)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尽量分散,以免万一受灾时造成更大灾害。

(6)预知打雷和雷击很重要。如果看到天空积雨云变大变黑,就要想办法到安全地方躲一躲。如果带小型收音机收听广播时,有刺耳的杂音,即表示附近有雷云。如果忽然下大颗雨滴,也是要打雷的表现。

(7)对于遭受雷击的旅游者,急救应分秒必争。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病情都非常危重,这时应一面进行抢救,一面紧急联系,就近送病人去医院进一步治疗;在转送病人去医院途中,抢救工作不能中断。

(三)滑坠

在高山由于山路陡峭险峻,或者游客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等,容易造成失足滑坠。滑坠是高山旅游的常见事故,也是造成山难的最主要原因,据中、英、日学者统计,滑坠占登山死亡事故的37.3%~70%。其他造成死亡事故的原因依次为:雪崩、高山病、掉入裂缝和全身衰竭。

1.登山应轻装简从。以穿布鞋、胶底鞋、旅游鞋为宜,切忌穿高跟皮鞋、塑料凉鞋,防雨应备好雨衣,切忌打伞。

2.不宜单人游山,不宜身临其境。登山时,老、幼者应有人陪同为宜。

3.登山时身体宜前俯,下山尤需缓步,铭记“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大景不放过,小景不流连”的游览原则。

4.发生滑坠及时请求景区管理人员援助和现场急救处理。

(四)雪崩

到高山滑雪或到冰封的山区旅行,受到许多中青年人的欢迎,但有可能遇到雪崩。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作雪崩,也有人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雪崩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它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甚至能堵截河流,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是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如1999年初法国、意大利、瑞士连降大雪,导致雪崩频发,造成70余人死亡。旅游者应了解摆脱雪崩的自救要点:

1.雪崩多发生在冬春季,在雪层未稳定或有溶解时极易发生;雪崩往往有多发区,进入这些地区,危险性较大,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在这些地区的入口处设有值班哨卡提示,行人和旅游者应听从指挥。还有些国家对山区、滑雪旅游区发布雪崩的预报,当有危险时就应中止到这些地区旅行。

2.进入积雪较厚的山区旅游,除应请向导和携带一般旅行用品外,还应带雪崩逃生绳和雪崩信号呼救器等,以备遇险后逃生呼救,不要个人单独行动。为了便于受灾后迅速被找到,登山者应该在身上系上颜色鲜明的缎带,当不幸被雪崩卷进时,雪崩产生的气浪会把缎带吹起,救护者可以根据缎带,迅速找到被埋的人。

3.攀登积雪山坡时,不要横穿斜坡。因为横穿斜坡,容易踩裂雪层,诱发雪崩。最好径直向山顶方向前进。当然这样做,体力消耗较大,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之”字形的攀登路线,但“之”字的角度应尽可能放大。行走时,脚步要轻,要稳,不要另开脚印,要踏着前面人的脚印走。当到人迹罕至和积雪山区或在积雪显得较不稳定时,不要发出剧烈的震动,如打枪、放音乐、高声吼叫等,这均有可能因声波的震动而引发雪崩。还要特别注意的是,降雪以后,不能立即爬坡登山。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降雪,必须过一天之后,才能去登山爬坡。下大雪之后,特别是连续数天高强度的大雪之后,必须停留三四天,才可在积雪上攀登。因为新雪比较疏松,内聚力较差,人在其上活动,容易触发雪崩。

4.雪崩发生时,常有低沉的轰鸣声或冰雪破裂之声,易于觉察,此时可辨别声音来自的方向。当到高处看到云状白色尘埃,说明该处有雪崩,如若在另一个山头,则不致构成威胁。如到我国新疆的一号冰川旅游,有时就可听到远方山头雪崩传来的声响。如若旅游者处在山谷或山坡上,雪从高处大量滑下,这有很大的威胁。要尽快向雪崩下滑的横向路跑,企图同方向前跑是错误的,雪崩下滑的速度每秒可达2500米,人是无法从同方向逃脱的。

5.如雪崩面积很大,离的很近时,已无法摆脱,可就近找一掩体,如岩石等躲在其后;在无任何物体可依时,身体前倾,脸朝山上双手捂脸以免被雪呛,也便于雪崩停后手部的活动。

6.若已埋在雪内、自己意识清醒时,要迅速辨识体位,让口水流出;如流向两侧为侧卧位,流向鼻子为倒立位,流向下巴为站立位,向下流为俯卧位。应设法使身体处于站立位的姿态,头顶向前,用手等全身力量尽最大努力将头冲出新积雪层表面。丢掉包裹、雪橇、手杖或者其他累赘,以免它们将在你被挖出时妨碍你抽身。

7.如果不能从雪堆中爬出,要减少活动,放慢呼吸,保存体能,当听到有人来时大声呼救。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最新研究报告分析,75%的人在被雪埋后35分钟死亡,被埋130分钟后获救成功的只有3%。要尽可能自救,冲出雪层。被雪崩掩埋的遇难者,大多数不是被雪崩压死的,而是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窒息致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