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长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站在大堡机场那条由六边形石板铺就的旧跑道上远眺,眼底是山峦,耳畔是劲风,仿佛下一秒就能感受到志愿军战鹰起飞掀起的轰鸣气浪。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战机就是从这里启程,呼啸着飞往中朝边境线。70年后,这座位于凤城市大堡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原空军机场挺立依然。
大堡机场于1950年初始建,距中朝边境42公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重要的前线基地,空军第2师、第12师、第15师曾进驻这里,为志愿军空军立下赫赫战功提供了坚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堡机场一直用于空军飞行训练,直至1987年12月停飞,由留守部队管理。
在大堡机场内部,仍保留着不少抗美援朝期间使用过的场地与设施。现驻扎于此的中国陆军航空兵某部副参谋长王国权向记者如数家珍:机场联络道两侧在土坡掩映下的凹槽空地,是当年用于停放飞机的“机窝”,若遇敌机轰炸,周围的土坡可作遮挡隐蔽之用;红砖的二层平顶小楼是当年的塔台,地面人员就是站在塔台的二楼楼顶上指挥战机的起降;建在山坡顶端占据制高点的苏式建筑则是机场的气象台,所有影响飞行的天气数据都从这里观测而来……时光飞逝,这些当年“叱咤”于大堡机场的设施同那碧空、远山和疾风一起,见证并记录着志愿军空军的英勇与无畏。
10月12日,烈士陵园讲解员在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瞻仰革命烈士英名录。
许畅 摄(新华)
“咱的志愿军空军作战,主要靠勇敢。”家住大堡机场旁边的80岁大堡村村民张永志说,当时敌机经常袭击大堡机场,“我们的飞行员没子弹了就用飞机撞,那股子劲头最让敌人害怕。”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从大堡机场起飞参加空战的众多飞行员中,有一位年轻飞行员在大堡机场创造了惊世战绩。
1953年4月7日下午4时左右,已在朝鲜战场上出动过175次,击落飞机10余架的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被年仅19岁的韩德彩击落,跳伞后成了俘虏。(www.daowen.com)
当时,韩德彩在与美空军F-86机群空战后返航,正准备降落,突然耳机里传来地面指挥员的命令:“快拉起来,后面有敌机!”韩德彩立即拉起机头向四周搜索,发现美机正在攻击前面的友机。为解友机之危,韩德彩不顾自己飞机的油量警告灯已经闪亮,加大油门,向敌机冲去。敌机慌忙逃走却敌不过韩德彩紧追不放,当两机距离逼近300米时,韩德彩按动炮钮,一阵猛烈射击,将这架美机击落。而这架飞机的飞行员,正是费席尔。
在抗美援朝对敌空战中,先后有116位飞行员牺牲,其中有23人长眠于大堡机场北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他们都是从大堡机场起飞参加空战后壮烈牺牲的。
秋日暖阳下,陵园正中的“抗美援朝飞行员烈士纪念碑”巍然挺立,上面镌刻着23位烈士的姓名。碑前,来人敬献的菊花随风轻摆,碑后,悠悠哀思笼罩着没有姓名的23座烈士墓碑。
王国权讲述了一个鞋帮的故事。原来,这23位烈士之中,曾有位老父亲来到这里想见孩子最后一面。孩子的战友们百般热情地接待了老父亲,称要为他养老送终,称部队绝对不会亏待他。可老父亲却什么都不要,只是跪下来求着再看儿子一眼。万般无奈之下,战友们只能打开了那座小小的棺椁——里面空空荡荡,仅有一个炸烂的飞行靴鞋帮。
“飞行员一旦牺牲,大多很难找回尸身,所以这些烈士之墓都是衣冠冢,里面存放的可能仅仅是一枚没炸烂的铜腰带扣,或是从宿舍取来的一顶帽子、一件衬衣。”王国权说。
“他们的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堡村村支书于发政介绍,近年来,经常有中小学组织学生前来烈士陵园缅怀英雄——他们生于长空,长于烈日;为国捐躯,英雄无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