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谈论深圳,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近5年每年平均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超过300项,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被称为“全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的微众银行就是前海改革创新的产物。该行行长李南青说,微众银行贷款客户中,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3%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有效用户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联合国知识产权署2019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地区位居全球创新城市的第二位,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但探索的路上从来都是荆棘丛生、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学家总结的中国经济改革策略经验中,“试验改革”成为最没有异议的概念之一。而“试验改革”并非仅仅是“错了再试”的经验主义,更是一个又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主动求索的进程。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时代逐渐谢幕,深圳由“探路者”回归为普通奔跑者。但深圳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深圳从“单项改革”迈向“综合改革”的深水区。(www.daowen.com)
2020年11月12日拍摄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场。
毛思倩 摄(新华)
面对“特区不特”的考验,面对“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深圳刀口向内,换挡转型,将率先引领、争取主动的改革精神一以贯之:90年代中期,将高科技企业打造成深圳的支柱产业;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储处理技术、新材料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
“90%高新科技成果在企业产生,90%专利由企业研发,90%高端人才在企业工作,90%研发资金靠企业投入。”这是深圳的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者迄今依然会津津乐道的“四个90%”。
2018年2月,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通过百余项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近年来,不断通过法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条例实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减少近三分之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
如今,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已拔地而起,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续写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