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全球不少城市仍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际,深圳经济率先“V”形反弹,疫情下的经济成绩单飘红。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是40年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发展中厚积的力量,锻造的以创新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热土。
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在超过1万亿元体量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
从建设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到全国首个企业“秒批”系统上线启用,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当前深圳的市场活力充分迸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018年3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市景。
毛思倩 摄(新华)
40年间,深圳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在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
历史不会忘记,1978年,深圳农民的年收入是134元,而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却是13000港元。对于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老支部书记张伟基而言,那是“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的惨痛回忆,也是翻天覆地的艰难开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在人类史册上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一场历史性的伟大觉醒。
中国大变革的号角轰然鸣响,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并不是一场注定胜利、志在必得的轻松远征,而是“杀出一条血路”的破釜沉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事求是,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突围,是一条在无路中走出的新路、好路。
在石破天惊中实现突进,在敢为人先中寻求突破。无数开创性的举措,就是从深圳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最后积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www.daowen.com)
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一天盖三层楼的奇迹;
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
这一项项的“第一”,像一声声春雷,惊动神州大地。通过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重重壁垒、率先摸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从1979年的1.97亿元到2019年的26927.09亿元,深圳GDP实现历史性飞跃,经济总量超越香港,也超过瑞典、罗马尼亚、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全国的经济总量。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飞跃。按常住人口1253万人计算,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19.33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比1979年的人均606元翻了319倍,与韩国人均GDP基本相当。
城市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已有约1000栋,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地铁通车里程297公里,拥有近千座公园,被誉为“公园之城”。
深圳走出的道路,成为“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