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研究:天论与五行说

荀子研究:天论与五行说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与提倡阴阳消息和五德终始之说的人都很有关系。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这是邹氏利用阴阳五行说来整理当时传说的明证。现在略叙日人饭岛忠夫的说法如下:《史记·天官书》对于五行说由来的研究,最可注意。所以五行说的成立,是本于五个惑星的知识。接着就是邹衍大谈其天,把五行说宣布于天下的时代。

荀子研究:天论与五行说

五行说的由来,据《史记·历书》说: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卷二十六,第一页。)

似乎起来很早?实际全是战国时人的伪托。伪托的人,大概就是一个阴阳五行的专家。再看《史记·三代世表》的序说: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不论次其年月,岂虚语哉?(同,卷十三,第一页。)

可见与提倡阴阳消息和五德终始之说的人都很有关系。最够这种资格,是战国中世谈天家的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同,卷七十四,第一页。)

这是邹氏利用阴阳五行说来整理当时传说的明证。黄帝这个名辞,本与五行有关,所谓黄帝土德,太皡木德,炎帝火德,少昊金德,颛顼水德,这一类五德终始中的人物,虽不全是他们凭知所造;黄帝这个人,恐怕就是出于他们的理想?邹衍的态度,很和墨家相近,他想利用五行说的历史学和九州说的地理学,来推行他的仁义节俭的主张,这就是取墨子宣传天志主义的用意。他那种以小推大的诡辩,又是受墨辩的影响。至于他的基本观念,是直接与天文学有关,五行便是天文学的产物。现在略叙日人饭岛忠夫的说法如下:

《史记·天官书》对于五行说由来的研究,最可注意。太史公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又《淮南子·精神训》说“天有五行”,董仲舒春秋繁露》也说“天有五行”。那么五行的行,含有步行、流行、运行的意义。看他传来的字音,为户庚切(hsing,下平声)便可明了。所以五行与五运五步同意,《汉书·律历志》明呼五星为五步。日月五星,毕竟就是凝积在天上的阴阳五行之精,而《淮南子》和《春秋繁露》的“天有五行”与《史记》的“地有五行”也并不矛盾,结果是五行遍满在天地之间。……五星配合的方法,大概是因为他们的颜色的关系。木星的色近青,火星的色近赤,土星的色近黄,金星的色近白,水星近于灰黑色,便是明证。……所以五行说的成立,是本于五个惑星的知识。但是五星运行知识的成立,是战国以后的事情。因此五行说成立的时代,也当在战国的中世,西纪前三百年附近。接着就是邹衍大谈其天,把五行说宣布于天下的时代。(《支那历法起原考》第二六六,又三三六页。)

饭岛和新城新藏,是现在日本两个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两个人的意见,每每互相冲突,不过关于这一点,到大致意见相同。新城也说:“五行说一般普遍的成立,是在战国中年,知道天的五个游星以后。……邵康节《皇极经世书》说:“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刘向《七录》说‘甘公,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又‘石申,魏国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五星观测的元祖,大概就是甘公、石公两人”(《支那天文学史研究》第六四二页。)由他们这种天文学者的考证,五行说的起原,就是以天文为根据。经过“谈天衍”的利用以后,在社会上便发生三种学说:

一、是五行天文学。

二、是五行灾异学。

三、是五德终始说。

这三种都是宗教复辟运动最好的利器。这三种东西,实际是互相混合起来,我们只能略叙一个大调。

一、五行天文学:五星的发见,既然是在战国时代,而从木星(岁星)知识出发的十二次,自然也是战国的情形。据新城博士的研究,《左传》《国语》里面的天文知识,都是西纪前三百年左右人的观测,并非当时的实事。(同,第三二八—三九七页。)不过我以为这种天文学的知识,固然是作者自己据当时的天文学加以修饰,而《左传》《国语》所讲到谈论天象的地方,却不见得全是作者的向壁虚造?大概春秋以来,天文学已经在萌芽时代,观测天象的事情,也不能承认完全没有。《周语》宋襄公对鲁候说:“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国语》卷三,第一页。)那时候或者已经有专言天道的瞽史?襄十六年《左传》说:

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楚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十三经注疏·左传》卷三十三,第十五页。)

师旷便是瞽,董叔大概便是昭十五年《左传》所说“晋于是乎有董史”的董史之后。(同,卷四十七,第十二页。)这种瞽史所讲的天道,大概都是不科学的。杜预以岁在豕韦,月又在亥,解释“天道多在西北”一句,这只后来天文学的知识,董叔的意思,恐怕不一定是如此?或者仅据冬天的时令为说,也未可知?以我的推测,大概春秋以来,必有一种不科学的星占,到战国才会有正式天文学的成立。现在《左传》《国语》所讲的天道,比如:

A.《晋语》:文公在翟十二年,……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也。”(《国语》卷十,第一页。)

B.《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郑裨灶曰:“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产问其故,对曰:“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陈,逐楚而建陈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十三经注疏·左传》卷四十五,第六—七页。)

C.又昭公十一年: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对曰:“蔡凶。此蔡侯般弑其君之岁也,岁在豕韦,弗过此矣。楚将有之,然壅也。岁及大梁,蔡复,楚凶,天之道也。”(同,第十七页。)(www.daowen.com)

D.又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慧,所谓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往年吾见之,是其征也。……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

……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同,卷四十八,第十—十一页。)

这中间已经有了五行和十二次一类的知识,当然是经过作者的修饰。但如A条“天事必象”以上,或者本是实事?D条讲彗星和融风的地方,也似乎还保存一部分的真象?这种时代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说。我们在这几条中间,看《左传》《国语》里所讲的天道,已经不是有意志的天,固不须说;也并不仅是一个道家的自然现象,或是物质性的天;另外成为星占家的天,已经是天文学和迷信结合的一种新式的天道观念。这是天道观念的第二次的转变。从前还未除干净的迷信,经过儒、墨的宗教运动,还不要紧。自从与天文学结合,得了新式科学的根据,就不容易打破了。五行天文学的详细组织,我们不能多说,且引《淮南子·天文训》一段如下:

东方,木也。其帝太皥,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淮南子》郑,第一百通行本。)

从前要死了的上帝,到此时居然复活,但是上帝却分了家,成为五帝了。

二、五行灾异学:这种学说的大本营,就是《尚书》中的《洪范》。《洪范》是战国的作品,看了上文,自能明白。不过后来讲灾异的人,《洪范》九畴之中,实际只用了三畴,就是(一)五行,(二)五事,(三)庶征。这当然是因为其他的各畴与灾异没有大的关系。《洪范》的作者,是以一种天人相应的观念为基础,所以他说: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听作谋,睿作圣。

八庶征:……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十三经注疏·尚书》卷十二,第七页。又二十—二十二页。)

他的意思,是说人事,假若做得不好,那么风雨寒热,一切都会不调。实际就从墨子天志主义出来,再加以五行说的色采。不过还与五行没有深的关系,大概所谓阴阳消息之说,怪迁之变,当更与此不同。五行灾异之说,虽是到了汉儒,才完全独立,但如董仲舒的《五行五事》篇说:

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风者,木之气也,其音角也,故应之以暴风。王者言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霹雳者,金气也,其音商也,故应之以霹雳。王者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电者,火气也,其阴徵也,故应之以电。王者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雨者,水气也,其音羽也,故应之以暴雨。王者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雷。雷者,土气也,其音宫也,故应之以雷。(《春秋繁露》卷十四,第二页。古经解彙函本。)

就已将五行五事混合起来,自成一个系统。大概就是本诸邹衍?在战国时代自少已有一部分的基础。(参看《管子·五行》幼官篇》)

三、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的说法,大概便为邹衍所创。今引崔东壁说如下:

五德终始之说,起于邹衍,而其施诸朝廷政令,则在秦并天下之初。《史记·封禅书》及《始皇本纪》《孟子荀卿列传》,言之详矣。其说以为黄帝得土德,黄龙蛇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皆以所不胜者递推之。是以秦之代周,自谓水德;而汉贾谊、公孙臣皆谓汉当土德,太初改制服,色尚黄,用衍说也。(《崔东壁遗书》续《上古考信录》卷下,第二十二页。)

这都是用的五行相胜说。后来又有五行相生说,董仲舒已说“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春秋繁露》卷十三,第五页。)到了刘向父子,才正式成立一个伏羲、神农、黄帝、少皞、颛顼,木火土金水相生的古代帝王系统。这种详细的历史,我们现在不能多说。总之,依这种学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有一种天命的符瑞。大致董仲舒说的:

帝王之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第三页。)

很可代表他们的精神。

有了这三种学说出来,社会上的一切行动,无不受天的管束。战国时代迷信色采的浓厚,就此可以推见。荀子要说明人事与天无关系,要说明治乱不关天的事,便明明是这种环境的反响。可惜荀子终是孤掌难鸣,而这种迷信,遂直接弥漫于秦汉以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