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研究:探讨荀子《天论》与墨家的天志主义

荀子研究:探讨荀子《天论》与墨家的天志主义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作《天论》的背影,据太史公说,是恨当时的人,“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儒、墨两家,都是这种用意。)墨家的天志主义则更进一步,直接主张天有意志,承认天能赏罚。以此知其罚暴之证。墨家这种天志主义,与荀子《天论》的思想,完全立于反对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说明的。)可见墨家在当时的势力,颇为不小。)荀子的名学与别墨就很有关系,那么荀子《天论》或者也含有反对墨家天志主义的意味。

荀子研究:探讨荀子《天论》与墨家的天志主义

自从天的观念改变以后,社会上的迷信和宗教,似乎很有完全消灭的可能。但是由春秋战国的末年,不仅是没有消灭,却反有复兴的趋势。荀子作《天论》的背影,据太史公说,是恨当时的人,“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太史公这句话,我们认为很可注意。因为战国时代,确有这种情形。这种复兴的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比较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一般贤士大夫的心理,不想打破这种观念;并且还想利用这种观念,来维持社会的人。儒、墨两家,都是这种用意。我们可以叫着宗教观念的复辟运动。这中间自然是以墨家为主体,儒家的孔、孟,宗教色采,都很淡薄。孔子对樊迟说:“敬鬼神而远之,知矣。”他生了病,子路要替他“祷于上下神祇”,他却对子路说:“丘之祷久矣。”可见他本来是不相信有鬼神之说。所以子路问事鬼神,他便教斥他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贡也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十三经注疏·论语》卷六,第八页。又卷七,第十二页。又卷十一,第四页。又卷五,第六页。)大概孔子本身是不信有什么天道,但是不肯直接的否认。犹如《左传》里的子产也明明是一个不信天道的,他却只肯说一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同,《左传》卷四十八,第十五页。)这都是不要打破这样观念的苦心。孔子并且进而教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论语》卷三,第七页。)硬要将无作有。所以他自己到了穷极的时候,也仍然拿天意来安慰自己。比如《论语》上: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时?”(同,卷九,第二页。)

这都仅是一种宗教的意味,并不能十分认为迷信了。孟子的所谓无,实际也仅是一个“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但是他却硬要说什么“尧荐舜于天”一类的话,很想维持天是有意志的观念。(同,《孟子》卷九下,第一—四页。)墨家的天志主义则更进一步,直接主张天有意志,承认天能赏罚。看他说: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墨子间诂》卷七,第六页。)

他的天,并且可以治病驱邪,这与原民思想,相差无几。墨子真算是一个极端的复辟派。他并且举了很多赏善罚恶的证据:

故昔也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之天下也。从而利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敬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从其所爱而爱之,从其所利而利之,于是加其赏焉,使之处上位,立为天子以法也,名之曰圣人。以此知其赏善之证。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之兼恶天下也,从而贼之,移其百姓之意焉,率以诟侮上帝、山川、鬼神。天以为不从其所爱而恶之,不从其所利而贼之,于是加其罚焉。使之父子离散,国家灭亡……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罚暴之证。(同,第十五—十六页。)(www.daowen.com)

他的本义,是想利用这种宗教观念,宣传他的兼爱主义。实际上恐怕兼爱主义倒不见得在社会上生了什么效果,一般人民的迷信,反倒因以复深了。他所说的: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同,卷三,第七页。)

这便是后来五行灾异说的种子。墨家这种天志主义,与荀子《天论》的思想,完全立于反对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说明的。据《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十三经注疏·孟子》卷六下,第四页。)可见墨家在当时的势力,颇为不小。墨子的学生到三传弟子,都还是显荣于当时。

吕氏春秋·当染》篇: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众矣。(《吕氏春秋》卷二,第三页。通行本。)

荀子的名学与别墨就很有关系,那么荀子《天论》或者也含有反对墨家天志主义的意味。不过荀子所反对不专在墨家,这是很明了的。比较关系重要的,大概还是下段所叙的战国时代的五行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