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研究:与刘向、杨倞的关系

荀子研究:与刘向、杨倞的关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与刘向的关系,前段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自然不必重叙。并且《荀子》一书,在刘向整理以后,还经过唐时杨倞的一次整理。)可见刘向以后,仍然时有错乱脱误的情形。杨倞认为荀子弟子之辞,这是错的。现在且说我个人处置《荀子》一书的态度。

荀子研究:与刘向、杨倞的关系

荀子》与刘向的关系,前段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自然不必重叙。但是我们还有点补充的证据,就是刘向的《荀子叙录》上说:

《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荀子集解》卷二十,第十五页。)

当时秘府中书简混杂的情形,由此可以想见。太史公对于《荀子》书既没有说明篇数,《荀子》本为几多篇,大概汉人也不知道?这里三十二篇,只是刘向整理这一堆乱简的结果,自然有混入他书的可能。刘氏又说“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同右。)那么刘向的心目中的《荀子》,已经是与《礼记》《诗传》《春秋》说都有关系,这固然已经是他看见《礼记》《诗传》与《荀子》相同的结果;但是这里也更可以证明孟卿的《礼说》《春秋说》有很容易混入《荀子》的可能。因为太史公只知道他是一个“推儒、墨、道德之行事”的学者,而刘向却把他变为一个善为《诗》《礼》《易》《春秋》的经生了。因为《荀子》是几种书混合排比而成,所以差不多每篇都有错简。这种错乱的地方,固然有许多不是《荀子》本书,不过也有《荀子》本书而系排比时错乱的。所以对于《荀子》一书真伪的问题,也不能全以篇为单位,这是我们现在最感困难的一件事情。并且《荀子》一书,在刘向整理以后,还经过唐时杨倞的一次整理。据杨《序》说:

独荀子未有注解,亦复编简烂脱,传写谬误。虽好事者时亦览之,至于文义不通,屡掩卷焉。(同,卷首,第二十九页。)

可见刘向以后,仍然时有错乱脱误的情形。今杨倞本与刘向本不仅是篇次的移动,似乎内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在且举几个疑点,以求读者诸君的指教:

一、《汉书·艺文志》孙卿赋十篇,现在赋篇仅有赋五篇、诗两篇。《汉志》是本于刘歆的《七略》,可知刘向时候孙卿的赋还完全存在,不应赋篇会不全。似乎现在赋篇,已经与刘向校定本不同了?

二、今《荀子·君子》篇全言天子之事,内容与篇题不类,疑为《君道》篇的错简?杨倞疑君子当为天子,似也不确?我疑《君子》篇的本文,已经错入《不苟》篇。因为《不苟》篇每段都以君子两字起首,而《不苟》篇本义是说“中庸之道”,但是也有许多段与中庸的意义没有关系。且就文义上看,也明为错简。这种错乱,大概起在刘向以后?最初刘氏校定时那种情形,似乎不至会有篇题与内容完全无关的一篇。

三、现在的《成相》篇,杨倞说:“《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同,卷十八,第一页。)杨氏承认《成相》就是汉人的《成相杂辞》,这是很对的。不过刘向将赋篇置在末后,将《成相》次为第八,似乎那时的《成相》不是赋的体裁?我疑原来是说人主用相的事,比如《君道》说:“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同,卷八。第五页。)《王霸》篇说:“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同,卷七,第三页。)荀子主张人治政治,所以很重视宰相的得人,大概是原篇已亡,后人拿《成相杂辞》来补充的。(www.daowen.com)

四、今《尧问》篇末有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一段,宋本特别提高一格。杨倞认为荀子弟子之辞,这是错的。我们看他直称孙卿,便不是荀卿的弟子。并且他说:

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同,卷二十,第十四页。)

明明是后代人的口吻。汪中说:

刘向所编《尧问》第三十,其下仍有《君子》赋二篇,然《尧问》未附荀卿弟子之辞,则为末篇无疑,当以杨倞改订为是。(《述学补遗》第六页,《四部丛刊》本。)

殊不知这段文字,刘向并未曾梦见?杨倞的篇次,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确实是仿《论语》。这段文字,似为杨氏所加,假托荀卿弟子之名,想以表章荀子?所以说“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就不是杨氏假托之辞,也是刘向以后的人所加的。

上面关于《荀子》一书的考证,已经讲得过多。现在且说我个人处置《荀子》一书的态度。我们既知道《荀子》书是混杂的东西,除了《成相》以下八篇,明知与《荀子》无关以外,其余各篇,都不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用一般的观察,大致以《正名》《解蔽》《富国》《天论》《性恶》《正论》《礼论》(起首一段)几篇,真的成分较多?所以我主张:(一)与大小《戴记》《韩诗外传》相同的文字,暂时只得割爱。(二)与前面所举几篇中主要思想相矛盾的地方,也最好不采。(三)凡事称孙卿子的各条,为慎重起见,也最好不要用为荀子学说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