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教与儒学:礼仪论集第一辑

佛教与儒学:礼仪论集第一辑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两千多年儒学的衰落与“礼崩乐坏”基本同步的走势可以看出,后者是导致儒学衰微的重要原因。这也从反面证明礼乐对于儒学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不然,“礼崩乐坏”或“无礼义,则上下乱”。儒学的衰落主要出于礼乐之丧失,后世乃至于近世的疲弱不振,亦与此密切相关。

佛教与儒学:礼仪论集第一辑

夏金华

摘要: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其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激发人们自觉意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两千多年儒学的衰落与“礼崩乐坏”基本同步的走势可以看出,后者是导致儒学衰微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中国佛教却格外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除了引进印度原有的梵呗之外,更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儒家及其传统礼乐,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礼乐制度,成为推动佛教发展的有利因素。即使在佛教遇到空前沉重的打击之后,依然能依托礼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而儒家却由于缺乏礼乐文化的有力支持,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也从反面证明礼乐对于儒学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礼乐文化;儒学;佛教礼乐(www.daowen.com)

礼乐,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古代礼乐源自上古先民的尊祖意识和祭祖习俗,在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化后被逐步扩大,并系统化和制度化,汇集成为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遵循的秩序和行为范式。若从宗教的层面来说,则是一种人神沟通、天地和谐的中介和表现形式。乐,则由人心而生,是促成礼的“增上缘”,它不仅丰富礼的形式和内涵,而且增强礼的感染力,即《礼记·乐记》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也[1]。礼乐并称,同时与刑、政相配合,从而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之目的[2]。要不然,“礼崩乐坏”或“无礼义,则上下乱”。[3]因为礼、乐、刑、政四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治国之道[4]。礼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作为自命承担礼乐文化使命的儒家,其价值理想本来就是从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中引申出来的。一旦礼乐崩溃,四者之中失去其半,仅剩刑、政二者,如同巨人被斫双臂,其作用自然大打折扣了。

综观儒家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统治中所充当的角色,大致如此。儒学的衰落主要出于礼乐之丧失,后世乃至于近世的疲弱不振,亦与此密切相关。特别是佛教、道教礼乐的兴起与发展,完全挤兑了原本属于儒家的宗教地盘,使得儒家礼乐无法得到复兴的空间。近代以来,国内外学界、社会贤达甚至某些政界要员为“儒学复兴”而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正与上述两个原因息息相关。本文之探讨,意在引起学术界对这种现象的足够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