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刚智: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

金刚智: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善无畏同时期的金刚智,所出《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中有钵私童子扮演使者的角色。[47]但是金刚智的阿尾舍法并未书之成文。在《金刚峰瑜祇》中,金刚智并未传授其他用阿尾奢法降附于童子或其他发光体等物,用来预知事件、问三世事的法术。这段记载还揭露另一个问题,设若两名七岁女子进入的乃是阿尾舍,即附身状态。金刚智为何是入三摩地,才能以不思议力命令她们至阎王处。

金刚智: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

与善无畏同时期的金刚智,所出《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中有钵私童子扮演使者的角色。[40]金刚智是最早将阿尾奢、阿尾舍一词用于咒语以外的经文者,它们出现在“密印漫拏罗法”下,且金刚智似乎有借由行文脉络的差异,把这两个发音相同的词汇作区分:阿尾奢一词是用以承载同善无畏的阿毗舍,作遍入用;阿尾舍着重其附身的状态。但是两者似乎也有混杂同作附身的意涵。

阿尾奢一词能够以遍入解,可得于《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以下简称《金刚峰瑜祇》)的几处经文:“若持此赞王[41],才一遍称诵,诸佛悉云集,三十七智圆。若当诵两遍,诸佛悉入身,一切阿尾奢,及以三界主,若诵经三遍,诸法悉成就”[42];“诵真言‘成就一切明真言’一百八遍,随印便睡,本尊阿尾奢,即于梦中,见一切吉凶之事。”[43]在这些脉络里,若作附身解则词义不通。但作遍入,前句可解读为“一切悉遍入”,指诸佛遍入一切。后者亦同,指本尊遍入梦,因此能于一切梦中见吉凶事。

阿尾奢也指涉介乎附身和遍入之间的词义。在一段金刚食的咒语后,有经文解释“此名金刚食,主宰诸能摧。菩萨化身天,及正业受果,诵此一千八,随顺而摄受。三千世界中,上至有顶类。若加持男女,能令阿尾奢,三世三界事,尽能知休咎。若诵一洛叉,能令三界天,所问吉凶事,速令阿尾奢。”[44]前一阿尾奢似乎可通于附身和遍入之间,若作附身,可视为是经加持后,三千世界之有情,皆能来应附身。若指遍入也言之成理,表示受此咒语加持的男女,能遍至一切时空,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事。但后者另解作附身,则成为倒置,似乎是指三界天附身后,能问吉凶事。如果是指遍入,则是指实践者遍入一切吉凶事,也就是理解一切吉凶事之意。

阿尾舍出现的脉络和童男童女有关,因此易于辨明所指之附身状态。如下:“金刚萨埵汝,更说阿尾舍。取童男童女,净浴新净衣,令彼萨埵誓,上安于白华,加持令掩面,再加一千八,彼即阿尾舍。彼身或住空,所有三世事,一切皆智者。”[45]对照其与前引经文的不同处,是童男女需作“萨埵誓”,这可能是倒装用法,萨埵是梵语的字尾sattva,又作萨多,广为流传者是菩提萨埵,即菩萨一词的词尾,于梵文里是清净的意思。应是指这些童男女在实行法术以前,需要求他们先行发誓。目的大概是要他们不得将法术内容泄露出去。此外,这些童男女需掩面,[46]而且有神异的附身状态,他们会飘在半空中。

此外,阿尾舍一词,金刚智也用以指称某种法门,如《大胜金刚佛顶念诵仪轨》中:“复若有行者,作种种降魔,及一切阿尾舍法者。我作十千金刚童子,则随意持诵者常住。”[47]但是金刚智的阿尾舍法并未书之成文。在《金刚峰瑜祇》中,金刚智并未传授其他用阿尾奢法降附于童子或其他发光体等物,用来预知事件、问三世事的法术。而金刚智所译出的经典里,似乎不见其他关乎实用法术程序的内容。其译著经典多以密法本身的结坛、持咒、结印等相关程序为主,这些都和密教的冥想修持相关。[48]然而,金刚智必然在此法的传承上有重大的影响,这是从后世留下的其他史料中得出之推论。宋朝赞宁(919—1001)在金刚智的传记里,保留有金刚智在唐朝宫廷实行此一法术的记录,且有此法后续之批评。

《宋高僧传》所载金刚智实行附身之法缘起,乃是应唐玄宗之命,为其第二十五公主治病延寿命。详情如下:(www.daowen.com)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久疾不救,移卧于咸宜外馆,闭目不语,已经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终,故有是命,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智以密语咒之,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帝闻之,不俟仗卫,驰骑往于外馆。公主奏曰:“冥数难移,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可半日间,然后长逝。自尔,帝方加归仰焉。[49]

这段叙述与《金刚峰瑜祇》之要点大致相同。被择为使者的是年幼的女子,只有七岁,需以布蒙住面目,然后施法。有趣的是,这段叙述结合了中国的意象。琰摩王,即阎王,本是中国的发明,而来自印度的僧人也入境随俗,遵循中国传统,写敕纸令使者前往地狱,与阎王沟通,令公主暂时还魂,与皇帝见面。此种方式在宋朝道士或民间信仰里亦颇常见。

这段记载还揭露另一个问题,设若两名七岁女子进入的乃是阿尾舍,即附身状态。金刚智为何是入三摩地,才能以不思议力命令她们至阎王处。三摩地和附身的关联为何?参考宋朝施护(?—1017)所译经典《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诸多三摩地的一种情形,是指得到五种佛教神奇力量的基本状态。而金刚智译出的经典中,三摩地是常用的词汇,是指实行法术或仪轨所应具的身心状态。问题是仪式专家既然可以令充当使者的童子进入附身状态,为何他本身却不是进入此一状态与之沟通,而是进入所谓的三摩地。两者的对应关系究竟为何?是为僧传遗留下的问题。

另一项重点是赞宁的评传,评曰:“五部曼拏罗法,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去疾除祅也绝易。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乃寡征验,率为时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曼拏罗是曼荼(陀)罗的音译之一,梵语作mandala,金刚界曼荼罗有五部,分别是佛部、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摩(业)部。[50]此为金刚智所传之密教内容,《金刚峰瑜祇》亦有所提及。赞宁的评论说明用童男女附身的方法,在宋朝时仍存在于佛教中,且祖述五部曼荼罗。换言之,在宋代提及此法仍推金刚智所传,而非如前按经典内容分析的结果,其实早于金刚智入唐前,此法即已流传中国。然而,可能自唐朝起,此法因为收有童男女为灵媒,且讲求其外形等,挟密宗之教势大盛,此法或也沦入恋童者或下流之人之,成为满足私欲的借口和工具,是以得此图身口之利的讥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