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无畏译著之经典中,与阿尾奢相关有《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两部经典。《苏悉地羯罗经》在《大正藏》中现存有三个版本,该经文中阿尾奢作“阿毗舍”,三个版本的段落皆同,断句上虽有些许差异,但不影响其句意。其文作“若复有人,欲求摄伏诸余鬼魅及阿毗舍,当用使者及制吒迦等所说真言,速得成就。”[32]阿毗舍于此段落作名词,是密教僧人或实践者想要收服的对象,又与鬼魅置于同类,具有负面的意义。分析“使者”及“制吒迦(Cetaka)”两个词汇,或许有助于理解其内容。
首先,同前述《王咒经》,使者一词再度出现。《苏悉地羯罗经》使者的名字不少,出现于多处,包括胜慧使者、金刚慧使者,或是不明确的金刚部中使者。而此处的使者不知所指为何。基本上《王咒经》中的使者,仍是担任持咒者和菩萨的中介。因此,阿毗舍在这里应是超自然、精鬼之类事物,因此需要摄伏。
其次,根据唐朝时大兴善寺不知名译经者所出之《圣无动尊一字出生八大童子秘要法品》,制吒迦乃不动明王的八大童子的第八位童子。[33]然而,与善无畏同时期的金刚智,似乎对制吒迦这位使者的评价不高,《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载:
[不动使者]:此神作小童子形,有两种。一名矜羯逻,恭敬小心者是。一名制吒迦,难共语恶性者是,犹如人间恶性在下,虽受驱使,常多过失也。若无事时向道,且去还来。莫向道无事好去,若向道无事好去,即便长去,更不来矣。第一须记,不得邂逅。西国有僧,驱使多年,一朝误遣,遂不复来,乃涕哭悔恨,不复更至。[34]
此段内容说明制吒迦其实就是一种使者。按金刚智的解释,制吒迦的语意就是不太能够以言语沟通的使者,可能是因为听力不好,或理解力不佳,是不太可靠的使者,所以“虽受驱使,常多过失”,若不注意使唤它的用词,还会一去不回。后半段的叙述也表明修行得到作为中介的使者,于实践者是件难事,以至于一旦因为疏忽遣走使者,召唤不回时,竟要“涕哭悔恨”。不知道金刚智与善无畏之间是否有着同业竞争的关系,所以对他使唤的使者评价不好。值得注意的是使者再次以“童子形”出现。可惜上述线索皆未说明阿毗舍是什么。
善无畏经典中的阿毗舍指的究竟是什么?经典中并没有说清楚,但是他的确引入阿尾奢的相关法门。在《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可得到较多的解答,该经中阿毗舍是出现在《下钵私那分品第八》里,在该品中主要说明实践者如何召呼钵私那神下降:(www.daowen.com)
若念诵人,问下钵私那者,应当如法请召。所谓手指或铜镜,及清水、横刀、灯焰宝等。虚空尊像、童子、真珠、火聚石等。于如是处,钵私那下者,请召来已,当即自说天上人间,及过去、未来、现在,超越三世善恶等事,一一具说。法若有阙,持真言字数或有加减,或不经诵,不具正信亦不供养,于不净地,天不睛明,童子身份或剩或少,有斯过等,私那不下。[35]
这段经文提供几项信息。首先,于司马虚所理解或定义之阿尾奢法,于善无畏则是以私那/钵私那法为关键词引入中国。其次,钵私那在发音方面,颇似于史密斯考证出的prasena,问事,且钵私那在汉语佛经语境,也与之相合。因为密宗行者将钵私那神降下后,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资讯。设若两个词汇系出同源,则唐密引入的是prasena一词神化的部分。再次,司马虚认为阿尾奢法主要用于宗教医疗,但从钵私那法的内容观察,这只是个令密宗实践者获得资讯的法门,能够用于各种用途。最后,这个法门同样运用童子,且讲求数目。然而,此一童子究竟是真的童子,还是作为中介的使者,经文后段关于实行此法的部分有更清楚的说明。童子数目在一至十之间,包括十个,去除九、一。此外,他的外形要端正,为人所喜,岁数是十二或八岁。[36]因此,如同《王咒经》的方法,此法亦需要若干数目的童男女,且有年岁、外形限制。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有一处值得和《佛图澄传》对照,这是关于若要降钵私那神于手指的部分。其文作“若欲于手指面上看吉凶者,先以紫矿水清净其指,后以香油涂之,即现诸吉凶事。”[37]这段叙述似曾相识,因为其程序和最早佛图澄的记载非常接近。前引佛图澄的法术内容,即是以麻油混杂胭脂涂掌,作为观事的法术程序。麻油混杂胭脂可能就是为取得香油,以符合法术的程序要求。唐密经典与早前僧传法术内容如此相近,其意义是像阿尾奢、钵私那这类法术,可能早前即被中国人知悉,且其传承始终保持某种程度的流传,但是来源不明。上述理解是基于与《佛图澄传》有关推论而得,因为《佛图澄传》的内容,可能源于非常亲近佛图澄或石勒之人,或是对于这类法术有所知悉者,他们早在唐密经典译著问世前两世纪左右,即对此中细节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将之写入文献记载当中。甚至僧传作者慧皎本人也对此有所知悉,所以不加怀疑地著录于传记中。再加对照同时期前后《幽明录》的内容,阿尾奢或私那法这类法术的流传,可能早已被中国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仪式法术专家运用。
善无畏所传法术,应是要将私那/钵私那两个词汇引进唐朝。因此,阿毗舍只是作为真言中的一小段词汇插入其中。其文作“顶礼本尊念诵真言。先置字,中间应呼揭唎忻拏之句,又呼阿毗舍(云遍入字),又呼乞洒钵罗(二合云速)”[38]。这段真言内容可能已遭人纂改过,所以和大多密教经典的真言记录方式不同。后来的人似乎对阿毗舍有所了解,因此加入“遍入”一词为注解。司马虚将这段解读为“遍注”的来源则不清楚,可能与道教有关,因为“遍注”于佛典中未见使用。而“遍入”是一个在佛典中使用频繁的词汇,可用于指“佛的神奇力量无所不至”“如虚空遍入一切”云云。
善无畏于同一经典里,也提供观察标准,以教人分辨真假钵私那神下降。其判准主要是容貌、眼神、眨眼的情形,还有眼球的颜色,以及呼吸状态等。如果附身的是魔、夜叉等,则需尽快以适当的法术驱走。[39]从中可看出密宗对附身这类实践的实质意义,它提供较严密的程序,使其附着的神祇可得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