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与成长经验

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与成长经验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察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知觉与了解。因此,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和自我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做学校咨询工作比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本章中论述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与自我成长侧重于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但其中的理念与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

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与成长经验

自我察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知觉与了解。自我察觉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状态和人格特点,也包括自己的言谈、举止、表情、语调等方面的行为风格。自我察觉是一个人同一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良好的自我察觉,有助于个体的社会调适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2]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中有一句行话: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你的当事人走多远。要想促进求助者的发展,心理咨询师必须不断成长。同样,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学校心理教师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需要有自知之明。

要称职并且优秀地完成学校心理工作,最有效的资源是学校心理教师的理论和技术,还是教师个人的生命素质?对此,美国学者艾鲍(Apell)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身。”[3]也就是说,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理论和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的他的全部的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识、他的情感、他的经验、他的价值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他对生命的态度等。

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以一个真实的个人投入,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另一个生命,协助求助者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成长。这个过程既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是咨询师全部人格的投入过程。在这里,咨询师不是一个刻板的工作角色。一个脱离了个性生命内容的技师般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对求助者进行意识层面的分析,并不能与求助者进行人性上的交流。惟有咨询师乐于以一个真实的生命与求助者交流,才能设身处地地对求助者产生同感,才能开启求助者的心灵。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开放与相互交融,能够唤起求助者面对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带给他自我成长的力量。咨询师只有不断地完成自我成长,才能更好地助人成长。

尽管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求自己不以权威的专家身份出现,不为求助者做直接的行为指导,但在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在一个由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的非常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处于心理无助的求助者往往会非常信任咨询师,常常会把咨询师看作是自己的权威,当作自己行为上的典范。咨询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求助者。求助者会巧妙地接受学习,照着咨询师的看法思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求助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咨询师倘若不真诚,求助者就会更加努力加固自己的防卫机制,更加巧妙地伪装自己;咨询师倘若情绪冲动,求助者也无法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香港学者林孟平认为:“严格说来,我们从事咨询,实际上是参与了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左右人生的严肃事业。”[4](www.daowen.com)

对于学校心理教育和学校心理咨询来讲,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学生对于教师有殷切的信任和期待,教师在客观上是他们的一种榜样、一面镜子。因此,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和自我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心理教师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咨询教师两种,这两种分工和角色在有些学校合而为一,在有些学校则是分开的。由于做学校咨询工作比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本章中论述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察觉与自我成长侧重于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但其中的理念与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

心理教师需要自我察觉和自我成长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