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S.Frue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作为中介。无意识虽然常常是潜伏的、被压抑的,但也有一些征兆可以为人们所觉察。比如,梦就是无意识的需要和愿望以及冲突的满足和达成。常见的还有口误和遗忘,也是无意识的流露。催眠后暗示、由自由联想导出的信息、投射技术导出的信息以及精神病症状中的象征性内容,都是潜意识的显现。
2.结构观点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本我受生物本能欲望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婴儿的人格结构就属于本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理性和审慎,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合乎逻辑,对本我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需要。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父母权威的内化,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3.心理动力观点
心理动力的观点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出自先天的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力比多)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
4.发展观点(www.daowen.com)
性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口欲期(0~1岁)、肛欲期(2~3岁)、恋母期及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阶段都有需要满足的生理本能的需求。这一过程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在某阶段受挫,或从高阶段倒退回低级阶段,就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5.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的实现并不容易,往往在现实环境中受挫。人们对于现实有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即变相宣泄与自我防御。
变相宣泄是指因为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是在自我的监督、控制中度过的,所以,本我必然练就一套“应对的功夫”,甚至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
自我防御出于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予以反应,恪尽自己的职守。这类应对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可以影响反应的强度,制约着应对的方式。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6.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认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是经过化装的无意识的症结。因此,这一派的治疗总体可称作“意识化”治疗:着重在于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