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文化这种“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得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1.在制度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识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发现情境来内化。学校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性化,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
2.在校风、教风、班风营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能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起着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形成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状态。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经过长期积淀,将形成学校的优良传统,进而成为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3.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教育心理环境
校园人际氛围和教育心理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1)教师的示范渗透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塑造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www.daowen.com)
(2)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在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直接的主要是师生关系。在决定师生关系的诸因素中,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其性格特征等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那些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以朋友和导师的身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则,心理体验的内化离不开环境的感染熏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表达思维成果和感情,获得切身体会,加深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活动中交流了情感,拉近了心理距离,更有利于教育。校园心理剧就是值得中小学推广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之一。
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但许多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建设重表层的形式表现、轻深层的精神构建,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内容体系上,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外显层(校园物质文化)、中间层(校园制度文化)、内隐层(体现学校成员共同认可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校园精神文化)。其中,内隐层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形态,是其核心,也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有些学校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美化校园物质环境,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和娱乐活动,而忽视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积极、理性的校园精神的构建与培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从方式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偏向行政化、形式化、成人化,缺乏人文性、时代性、创造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冷漠、逆反心理。有些学校由于压制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缺乏与学生在心理上的沟通与交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充斥着行政化、形式化、成人化的影响,缺乏人文性、时代性、生动性,整齐划一、呆板生硬、缺乏个性,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学校主流文化的冷淡、忽视,对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难以认同。
从参与主体上看,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在内容上要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而且要让每一个学生既生活在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又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随学校领导的喜恶而变化,有的一味跟风、生搬硬套,有的则把它看成宣传学校的窗口,为了尽快展示成绩,往往把参与主体锁定在一部分人身上,更多的学生成为陪衬者、旁观者。这不仅无助于推动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使得他们因总得不到认可而感到受轻视,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