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借鉴西方的文化精髓、熔炼本土特性,进而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内容。心理文化的建设要注意体系化,用一个具体的理念概括起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尊重生命、体现生命价值、崇学尚德等因素融入其中。要体现“心现于细,念植于心”的指导思想,注重细节的把握,把校园心理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学校整体环境布局、装饰与校容校貌上,并在具体教育行为中予以体现。
第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
首先,从儒家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资源。如孔子的个体发展心理学,“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就是一个人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中人生目标与理想,以及生命价值的定位问题。“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确立了人生重要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的体现阶段。能否认同自我终生的发展,这个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六十耳顺”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一个人总结一生经历、经验的阶段。最后能否实现人生的极致呢?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心的自由与富足,与外界规则的和谐相处,是人心理发展的理想状态。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不可忽视道家文化。《道德经》涵盖了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医学、物理学等领域,道家的整体观、自然观成为调身修心的重要秘籍。中国古代政治家治世多数是外用儒家借用法家,内心修为则多倚重道家。(www.daowen.com)
最后,佛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又一重要分支,历来被誉为人格教育的典范。佛家讲究人成即佛成,从根本上把人格的圆满境界定义为佛的状态,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与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了通渠之法,其核心修心之道“心无挂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要借鉴西方文化精髓。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借鉴学习西方学科体系建设的优势与严谨,以及心理学的实证与实验科学,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心理文化。
第三,要熔炼本土特性,从本校特有的历史、经验、人物、事件中提炼出具有感召力的元素,萃取出具有影响力的因子,提炼成为自豪的标榜,通过深度融合,将当代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向历史延展,增加历史厚重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