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大后方教育家概述

抗战大后方教育家概述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时期,由于大量文化教育机构融入内地,加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大后方的社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也涌现了一批享誉中外的社会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上。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之法。因此,可以说梁漱溟对教育的重视主要地落实在民众教育上,也即他所理解的乡村建设或社会教育。

抗战大后方教育家概述

抗战时期,由于大量文化教育机构融入内地,加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大后方的社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也涌现了一批享誉中外的社会教育家。

1.晏阳初与中国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晏阳初(1890—1990),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之一。1920年,晏阳初从美国回到国内,先后在上海长沙等地开展全民识字运动。1923年8月,在晏阳初的主持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在北京成立,以其作为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领导组织和根据地,晏阳初被任命为总干事。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来到河北定县,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定县,全力以赴地在这里开展乡村教育的实践。

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教总会辗转迁移到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1940年10月,晏阳初邀集支持“平教运动”的张伯苓、蒋梦麟、黄炎培等知名人物,在重庆北碚歇马成立了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1945年8月更名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以“造就适应时代的合于社会要求的建设乡村的有用的人才”[82]。乡建育才院创办之初,开设有一个研究部和三个专修科。研究部下设有三个学系,即乡村教育系、农业经济系、农业系;三个专修科分别是乡村教育专修科、农业专修科、手工艺专修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还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会华西实验区”,组织学生们在巴县、璧山、北碚、江津合川等县区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兴修水利,给农民办理贷款,组织织布合作社,建立妇幼保健站,办平民夜校,供应农民识字课本和画刊等活动。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上。晏阳初在定县通过调查后认为,中国的平民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提出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之法。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而且在当下也仍有现实意义。

2.卢作孚与乡村现代化

卢作孚(1893—1952)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卢作孚早期的教育活动跌宕起伏,主要有川南泸州的“新教育”实验,四川成都的“通俗教育”实验。1925年,卢作孚成立民生公司,从此由单纯提倡“教育救国”转向实业与教育并举,开始了他以实业为后盾、教育为利器,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艰难探索历程。

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了峡区乡村建设实验。其中,卢作孚坚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乡村建设的首位。他在1939年1月著述《乡村建设》一文,文中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培育成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83]为此,卢作孚在峡防局设立民众教育处,在峡区开展大规模的民众教育运动,创办力夫学校、船工学校、妇女学校、挨户学校、场期学校,在峡区建立科学院、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俱乐部等举措,以改变辖区民众精神文化面貌。

1930年,卢作孚在北碚创立了兼善中学,提出了“兼善天下”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实施兼善中学的办学思想,卢作孚先生聘请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张博和先生担任校长。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会计,卢作孚还从民生公司拿出巨款来支持平民教育运动。他先后出资创办了北碚图书馆、博物馆和10多所民众学校。由于卢作孚的努力,北碚的平民教育,在环境恶劣、师资缺乏、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44年底,全北碚管理局“共有124个保,每保划为一个学区,共有学区124个,设有传习处437个,传习导生875人。民众学生共计12673人,历届毕业者27354人,占失学成人总数的6%以上”。[84]与此同时,卢作孚还在民生公司兴办实业教育与培训,实现其“企业既学校,且是最实际的学校”的理想。他在公司实行“全员训练”和“全面训练”,对公司所有的人,包括高级职员,都需不断培训和提高。培训内容不仅有业务技术课,还有思想教育课,实行“德、智、体”全面训练。

3.梁漱溟与乡村建设实验

梁漱溟(1893—1988)是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社会,自周朝始即有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构造,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因为“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80%的居民生活在乡间,更重要是在乡村保存着较多理性,即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尚具有从容建设的条件,故理性的胚芽可以并且只能在乡村慢慢地培养生长起来。

梁漱溟所说的乡村建设即乡村民众教育。他认为旧的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已遭破坏,新的又未建立,中国当时正处于社会改造期,“天然地要着重民众教育或说社会教育,也即乡村建设。中国民众多在乡村,故民众教育即乡村民众教育,中国是乡村社会,故社会教育即乡村社会教育。此种教育是很活的很实际的教育,此教育即乡村建设”[85]。因此,可以说梁漱溟对教育的重视主要地落实在民众教育上,也即他所理解的乡村建设或社会教育。

1931年,梁漱溟赴山东邹平创建山东乡村建设学院。他在邹平开展的乡村教育主要以成年农民为对象,依托建立的村学乡学开展。村学中有男子部、妇女部供成人学习,其基本课程为识字、唱歌和精神讲话。冬春时节成立共学处,进行青壮年义务教育。还设有高级部,供受过四五年以上教育的青年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乡村事业干部人才,功课着重史地和农村问题研究。此外还有“因时因地制宜功课”,即包括职业教育自卫训练及风俗改良等。

1940年,梁漱溟先生与同仁、学生来到璧山,在璧山来凤驿发起创办勉仁中学,亲自给学生讲仁义道德的古训。1941年秋,勉仁中学迁往重庆北碚,解放后更名为“重庆市第22中学”。改革开放后,曾一度恢复为“重庆勉仁职业中学”。2003年,“重庆勉仁职业中学”与重庆市朝阳职业中学等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继承梁漱溟的“勉仁”理念,努力创办“重庆特色、全国示范”的中职学校。

【注释】

[1]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2]金以林:《战时大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2期,第51页。

[3]刘家全,蔡恒,石昞宪编:《第三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4]李赋宁,孙天义,蔡恒编:《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5]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6]刘家全,蔡恒,石昞宪编:《第三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7]《吴宓诗及其诗话》,第192页。

[8]李赋宁,孙天义,蔡恒编:《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6页。

[9]吴宓:《大学之起源与理想》,《建国日报》1948年4月21日。

[10]李继凯,刘瑞春:《追忆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1]张雪蓉:《吴宓人文主义教育观述评》,《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2]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13]吴宓:《研究院章程》,《清华周刊》1925年第352期。

[14]陈建中,蔡恒:《吴宓的博雅之士观:清华外文系的教育范式》,《解析吴宓》,第200页。

[15]王泉根主编:《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6]黄世坦编:《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17]黄世坦编:《回忆吴宓先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18]王泉根主编:《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9]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20]《关于教育行政之五大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1]《关于教育行政之五大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2]《中华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23]《关于教育行政之五大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24]《中华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25]《中华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26]《直隶省教育行政组织之改革案》,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27]《直隶省教育行政组织之改革案》,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28]《关于教育行政之五大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29]《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设参议会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案》,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30]《关于中国教育之出路》,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

[31]《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及其实施》,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32]《如何使学校教育民主化》,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33]《如何使学校教育民主化》,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369页。

[34]《如何使学校教育民主化》,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372页。

[35]《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272页。

[36]《论中等学校教师需要专业训练》,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www.daowen.com)

[37]《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学案》,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38]《师道论》,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39]《师道论》,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242页。

[40]《李建勋——终身与师范教育结缘》,《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二卷),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41]《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42]《师道论》,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43]《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及其实施》,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44]《中华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45]《论中等学校教师需要专业训练》,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46]《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47]《论中等学校教师需要专业训练》,李建勋:《李建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338页。

[48]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教育志》(上),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49]潘序伦:《中华职业学校是我办学的榜样》,见中国职业教育社编:《社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3年11月再版,第149页。

[50]肖云慧主编:《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51]杨秀明,安永新选编:《黄质夫教育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2]杨秀明,安永新选编:《黄质夫教育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53]杨秀明,安永新选编:《黄质夫教育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54]杨秀明,安永新选编:《黄质夫教育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55]杨秀明,安永新选编:《黄质夫教育文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56]赵家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中国农村教育》2010年第5期。

[57]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载《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58]韦善美主编:《雷沛鸿文集(下)》,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0页。

[59]摘引自:广西地情网——民国时期广西著名文化人物雷沛鸿。

[60]《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1]《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2]《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3]《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4]《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5]《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66]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67]赵君陶:《修订教育计划动员报告提纲》,北京化工大学档案资料。

[68]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69]赵君陶:《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关于改进学生健康的指示》,湖北省档案馆资料。

[70]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71]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72]赵君陶:《关于新区教职员师生思想改造的几点意见》,湖北省档案馆资料。

[73]《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74]赵君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档案资料。

[75]赵君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档案资料。

[76]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77]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78]赵君陶:《精简课程问题》,1950年4月。

[79]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1946年2月。

[80]官祥,黄金贵:《革命教育家赵君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1]赵君陶:《修订教育计划动员报告提纲》,北京化工大学档案资料。

[82]晏阳初:《农村建设育才院的宗旨与今后的使命》,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5页。

[83]卢作孚:《乡村建设》,转引自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84]熊明安:《四川教育史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

[85]梁漱溟:《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载《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