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及教育活动
赵君陶(1902—1985),又名郁仙,女,酉阳龙潭人。1919年随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自学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读书,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该校学生组织“女星社”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李硕勋,结为终身伴侣。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湖北省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兼《湖北妇女》周刊主编。1927年她跟随李硕勋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回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任中共中央妇委会秘书。1931年周恩来派李硕勋赴粤赣边区,担任红军第七军政委和广东省委军委书记,赵君陶前往协助李硕勋工作。
1931年9月16日,李硕勋在海口英勇就义。1932年秋,赵君陶遵照爱人“善育吾儿,设法送之返家中”的遗嘱,带着儿子李鹏和女儿李琼从上海回到四川,先后在合川、雅安、金堂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以教师身份掩护,开展地下活动,宣传党的主张,教育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37年秋,参加成都教育界抗日救亡协会,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在简阳女中任国文教师兼班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难童涌向后方——重庆,他们风餐露宿,无家可归,甚至很多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中共中央南方局参与发起和举办了难童保育会,专门收养和教育难童。1939年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心下,赵君陶到重庆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用伟大慈母的爱培养下一代。1946年到延安,先后在延安大学、中央教育研究室工作。1948年8月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保育委员会工作,后调哈尔滨第四中学任校长。1949年3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此后,曾任中南局教育处处长、南开大学党委委员、工农速成中学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化学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北京化工学院党委成员、副院长等职。全国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85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赵君陶是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她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悼词中称她为:“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忠诚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人们送给她的挽联上写道:“革命六十年松柏精神留人间,育才半世纪桃李芬芳满天下”。
2.教育思想
(1)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情动人
赵君陶在她的教育事业中时刻不忘以伟大的爱国主义为指导开展教育工作,并且以伟大的母爱来爱护学生,时刻以爱哺育,以情教育,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成功地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1939年,正当日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之际,赵君陶奉南方局之命,到重庆主持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为了让这些在敌人炮火下流离失所的少年儿童健康地成长为祖国建设人才,她首先主持制定了抗日爱国教育方针,主张“教养结合,保育相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倡导和实施民主办校,实行教职工责任制,反对体罚学生,号召学生手脑并用,提出了“大公无私,活泼严肃,刻苦耐劳,勤于服务”的院训,以鞭策全院师生相互共勉,力图把直三院办成“学校、工厂、农场、家”四位一体的和谐友爱的集体。[60]
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安排上,赵君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她除了采用战时儿童保育总会专门编写的、具有浓厚抗战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抗战教材外,还组织教职工结合难童们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生活遭遇,编写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激发难童爱国主义激情和学习积极性的补充材料,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政治觉悟;在高、中、低年级课程时间分配表中,国语教学占总学时1/4强,甚至1/3,且分类明细,包括读书、作文、谈话、写字。并设时事课,让孩子们产生对时局的关心。在实施过程中,各年级均从报刊杂志中选出具有时代性的文章作补充教材,“低年级以儿歌民谣为主,中年级以记叙文为主,配合诗歌、抗敌故事及现代名人小传”。在直三院的课堂教学上,赵君陶突出了抗战爱国教育。当时,直三院未采用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课本,而是采用由战时保育总会自编的、具有浓厚抗战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抗战教本,或由赵君陶和老师们编印的各科讲义,或从报纸、杂志中选出的具有时代性的文章。如“一·二八,一·二八,半夜三更啪啪啪!十九路军真勇敢,打得鬼子像落花”等。语文课本也是专门编印的,多数是从《新华日报》上摘下的社论和短文,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作文也多数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来进行。教学中,难童们接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教育,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控诉日本侵略者,从而激发了保育生的爱国热情。[61]
在日常生活和业余学习中,赵君陶想方设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氛围的校舍。在院门通道旁墙壁上绘教育宣传大画一幅,题有“歼灭倭寇,还我河山”8个字;赵君陶为使保育生们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上民族苦难的历史,时刻不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累累血债,树立热爱祖国,建立新中国的高尚品德,她把个班级的称号都以纪念日命名,按历史由近及远,年级从高到低,如“八一三”是最高班五、六年级;“七七”是四年级;“一·二八”是三年级;“九一八”是二年级……赵君陶通过这个方法,让保育生们深深地铭记了我们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从而时刻不忘反抗日本侵略者,并坚定了建设新中国的爱国信念。[62]
尽管当时经费十分困难,她还是想尽办法在保育院开设了小型图书馆,购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八路军出征打胜仗》《家》《春》《秋》等大量各类抗日刊物和进步书籍供孩子们课余阅读;同时,赵君陶还利用每周一举行孙中山纪念周仪式的时间,给孩子们讲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勉励孩子们要诚实、正直、勤俭、好学,为民族解放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每次纪念仪式完毕,她都要带领学生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努力学习,努力生产!”“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等口号。学生们经过一次又一次抗日意识的教育,爱国主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日渐加强,“长大了‘当兵打日本!’‘做一个技术工人,建设新中国!’”成为他们的人生志向。[63]
第三保育院的儿童大多数都曾在战火中流浪,目睹过敌人的凶残。针对他们的思想状况,赵君陶经常深入他们中间,以慈母般心情耐心细致地安慰他们:“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这场战争,杀害了你们的父母双亲,你们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没有爸爸妈妈是很痛苦的,但痛苦流泪过多也没有用,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罪恶。现在在保育院里,你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时刻准备着将来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效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就不会被帝国主义侵略者欺负了,就可以为你们已去世的父母报仇了。”[64]这些教诲,使保育生从小就懂得了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憎恨侵略我们的敌人,立志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的道理。
抗日战争时期,是赵君陶反帝、爱国、救民教育思想的深化期。她善于巧妙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利条件,在保育生教育工作中,自觉以革命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形成了赵君陶在这一时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2)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德育优先
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方向。赵君陶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发展、学以致用,培养了大批革命者和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者。赵君陶根据邓颖超有关“保育儿童,是丰富伟大的事业,不仅要救济与教育儿童,尤其要以坚毅的精神,培育儿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人”的指示并结合儿童保育总会的儿童教育大纲,结合第三保育院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养结合,保育相兼,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方针。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赵君陶一生的教育事业中更是深刻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赵君陶深深地明白:教育应该使学生懂道理,明大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抗日战争时期,赵君陶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参与难童教育,尤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保育直三院游戏场四周的柱子上悬挂着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如“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要做手脑并用的小工人”,“我要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我要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我要做反抗侵略的小战士”,“自学、自治、自动”,“互谅、互信、互助”“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65]这些标语不仅体现了保育院的教育任务,更是为儿童们营造了一个注重德育的培养氛围。同时,在直三院,赵君陶还积极对学生思想品德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训练,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如,“通过布置环境张贴标语及图画,教师以身作则并随时纠正儿童的粗暴言行等,使儿童养成庄重的仪容、谦恭和蔼的态度,并熟悉普通的社交礼仪,明白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的道理;以及培养儿童勤俭节约和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好儿童”。[66]新中国建立以后,赵君陶注重德育的思想更是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无论是新旧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是具体的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还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师生共同改造思想,赵君陶都强调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
在智育方面,应重视各科的教学,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理论知识。赵君陶认为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她认为“提高教育质量与改革教学内容是分不开的”。“我们不仅要添设必要的课程,也可削减不必要的课程,并且还要考虑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既应保持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也要具有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内容。如果只讲若干年前书本上的科学结论,不讲近代的发展,那就等于读死书。这又关系我们培养质量的问题。”[67]
体育教育的首要工作是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战争和灾荒年代,赵君陶精心抚育了饥寒交迫的孩子,在食饱为度的情况下,还将膳食营养作了合理的搭配:“淀粉占53%,脂肪占3%,蛋白质占7%,蔬菜占35%,其他盐糖等占2%。食物菜蔬经常变花样,又是稀粥内掺麦粉或包谷粉以补充儿童营养。”[68]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各种竞赛的过程中懂得遵守体育规则和社会规则,因为“现在的青年和儿童就是今天新中国和将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69]在直三院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赵君陶认为应“提高儿童运动的兴趣并且知道运动对于健康的关系,并使他们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性”。“教师经常参加并鼓励儿童参加各种活动,如越野竞走、爬山、打球、踢毽子、跳绳等”活动。[70](www.daowen.com)
审美观的教育要注重内外兼修,既要注意外在美,“改进忽视外形美之缺点(如衣服颜色不一,穿背心于童军服上等),以养成整齐划一之优良习惯”;[71]又注重内在美,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勇敢正直的美德,养成优良德行。让儿童们自发地完善自己,追求美好,成为合格的新中国建设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赵君陶指出,新区的师生也应注重内外兼修,更应该“在实际的群众工作中去改造思想、意识、作风,建立新的人生观”。[72]
关于劳动教育,赵君陶的理解更为深刻,她认为:“其目的不仅在使儿童能够劳动,能获得生产物品,而且要使儿童养成劳动的习惯,增进其研究和创造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并启发其改良生活、改良工具的志愿和决心。”[73]正是因为她对于劳作教育的目的是达到手脑并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这样深刻的认识,也为了矫正旧教育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观念,赵君陶对于劳作教育特别重视,在直三院的教学工作中,大力开展了“缝纫、挑花刺绣、搬沙、担煤、运草、筑路、烹饪、植树及洗衣”等等劳作活动项目,并在寒暑假偏重于劳作教育,让孩子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领会到劳动的伟大的创造价值!”北京化工学院建校之初,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正确,认为体力劳动会影响学习,做毕业论文设计只要有理论知识就够了。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观点,赵君陶根据中央教育会议精神,组织全校师生讨论,修订教育计划。她认为:“毕业设计是贯彻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结合点,以毕业设计为中心环节,以它为纲,带动学校工作前进。”[74]同时,她还认为“共产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既是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使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必须扭转过去教育脱离劳动群众、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旧传统”。[75]
(3)提倡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她主张应在细致的观察下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赵君陶不仅较好地继承了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更是在一生的教育工作中发展和完善了这一方法,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色,通过积极探索,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
一是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教育目的。从1939年6月至1944年,赵君陶对最初的保育院院务计划大纲进行了三次修改。她在《1942年度院务改进计划大纲》中说:“在发展中,不免遇到困难,而克服困难的时候,又常因客观条件的影响,常常顾此失彼,以致整体工作中某些环节特别脆弱,这脆弱的一环,可能牵制其他工作进展。”[76]因此在之后的院务行政上,必须着重注意改正相关问题。同样,在中南区教育处和北京化工学院期间,也多次修订教育大纲,如,修订北京化工学院1958年11月到1959年1月间制订的教育计划,修订1959—1960年下学期教育计划等,以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充分发展、又红又专,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是重视课程教学和课堂安排,注重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如保育直三院的课程设置,“除了国语、常识、算术等科与其他小学大致相同,其余如时事、劳作、晚会等为适合本院实际情况而设立”。中年级增设美术、音乐、体育等科,高年级还增设历史、地理、自然等科。针对中南区各地区的教育,课程精简应做到“减少量,提高质,减掉无用的累赘的东西,换得对有用知识的透彻了解;学了能懂,懂了能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透彻了解,就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各种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保育院教材“与儿童实际生活脱节,且内容亦多陈旧,空泛呆板”,难童读书兴趣不高的现象,采用“教科书为标准,从报纸杂志中选出具有时代性之文章”予以补充,学生“学习兴趣增高,认识力加强”。[77]针对解放初期中南区部分学校学生“学习不安心,流于形式”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精简课程的必要性,并要求开设和加强思想政治改造的政治课以及改革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应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78]
三是针对特殊教育对象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赵君陶对于保育院的儿童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她认为“保育院是许多儿童集成的大家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受过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也随环境而异”。保育直三院800多名难童中“9/10来自农村,入院以前不但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且受不良家庭及恶劣社会之影响,因此一些顽固、自私、嫉妒等落后一时反映在他们的思想里、生活习惯里”,还有一些儿童“与亲人骨肉分离,眼见敌人的残暴行为,使他们的心灵多少受到打击”,再加上“被敌人的大炮惨炸所惊骇,使他们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刺激”,还有一点即“入院后经过长途跋涉,转调院籍劳顿身心,加之被动的生活,使其情绪低落”。赵君陶“择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方法正是建立在这种科学、详尽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针对保育院的儿童们生活情绪方面有很多不良现象,如,“爱动怒、烦躁、猜疑、自卑、妒忌、自私自利和依赖”等,赵君陶循循善诱,并给予特殊训练,得到了相当收获。就改造部分“顽劣的儿童”来说,她的教育方法有示范、暗示、赞扬奖励、不当众责备、尊重儿童能力等九种之多。[79]同时,赵君陶还对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是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采取了适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优势,提高自己。正是这些理论应用和实践体会,以及赵君陶的一颗爱护儿童的心,保育直三院的教育才搞得有声有色,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充分适当的发展,赵君陶也被大家亲切得称为“赵妈妈”。
在工农速成中学,她认为速成中学既有普通中学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特点,既要速成,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知识。她认为若不扎实,谈不上速成。因此,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赵君陶和教师、学生注重共同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赵君陶采取老师指导,老师、学生共同讲,老师总结的办法,既以老师为主,又启发了学生的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从实践中认识到了学校办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赵君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主张通过讨论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教育研究会。
(4)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赵君陶在战时第三保育院积极推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针和“小先生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赵君陶同志在干部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教育等方面仍然把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运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成为她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特色。赵君陶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主张自力更生,民主办校,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方针。”[80]赵君陶“知行合一”的教育观点不仅体现在劳动教育上,还体现在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践中。
赵君陶的生活教育贯穿于她一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保育直三院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养结合的教育组织中,无论是在课程安排上,还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赵君陶时刻不忘结合生活对儿童们进行教育。如,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课程上都安排了劳作、晚会等科目,劳作的内容包括烹饪、缝纫、做鞋、务农等,而晚会则分为生活晚会、学习晚会和娱乐晚会。晚会的安排有效地锻炼了孩子们组织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假期里也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偏重于劳作教育。这种活动“一方面养成儿童勤劳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放松一下小孩子们的心情”。同时,也多组织儿童们进行野外活动和运动。
在中南区改造旧教育的工作中,一个重要举措是精简课程,提倡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赵君陶认为这样的目的在于减少量,提高质。旧的教育不敢让先生学生动脑筋,采用填鸭式教学,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能否消化,更谈不到学用一致。所以,“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来教育学生,山野、田野、市场、工厂、作坊、医院等场合都可利用做活的教室;演讲会、辩论会、演剧、歌咏、街头宣传、下乡工作、工厂参观、采集标本都是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只有到实际中去学习、体验,才能引导学生先生走向实际,面向群众,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1958年开始参加北京化工学院的创建和领导工作时期,赵君陶仍然坚持这些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化工学院的创建时期,强调“教育、科研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把“劳动观点即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作为培养目标之一。[81]
在赵君陶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她还非常重视社会教育工作。在从事保育工作的同时,赵君陶还担任了其他的工作,例如担任当时南方局设立的北碚炼油厂的董事。这些工作让她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到民众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保育院积极推行“小先生制”。具体措施为:以保育院学生为主,辅之以部分教师设立流动识字班性质的民众夜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民众教育。推行“小先生制”一举两得,既受到民众欢迎和陶行知先生的称赞,同时也在保育院儿童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反过来又有利于保育院儿童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要成为“创造将来幸福社会的一分子”。
赵君陶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工作,有扫盲识字、文化技能、时事宣传等。她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教育,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思想,教育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还采取了壁报、演讲、游艺表演及工农业余学校等方式来进行社会教育。正是由于采取了这多种多样卓有成效的形式,使得社会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可喜的成绩。
赵君陶同志对党的革命事业有无限的热忱,为了培养大批革命者和新中国的建设人才,她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敬业爱岗,甘于奉献,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事业。赵君陶同志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勇敢的革命家,一位成绩斐然的教育家。她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