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质夫及其教育思想在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中的贡献

黄质夫及其教育思想在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中的贡献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质夫要求学校制定课程,必须要切合实际需要。

黄质夫及其教育思想在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中的贡献

1.生平及教育活动

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黄质夫的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被称为“一个被尘封的乡村教育家”。[50]然而他在乡村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近代乡村教育的先驱。黄质夫(1896—1963),江苏仪征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乡村教育家,更是一位终生致力于实践的实干家。从1924年从东南大学农学院毕业起,黄质夫便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在江苏界首、栖霞,浙江湘湖和贵州乡村师范主持工作,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关于乡村教育的一系列办学思路在20世纪的中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投身乡村教育的教育者,提高了乡村的文化水平,同时带来了乡村经济社会风气的整体改善,为乡村营造了良好的新氛围。为中国乡村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带来了所在乡村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同时期的其他乡村学校,大家纷纷效仿,一时掀起乡村教育改革的热潮。今天在科教兴国、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形势下,回顾当年乡村教育家黄质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现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乡村教育思想

(1)办学理念:乡村教育是救国唯一的方法

黄质夫所处的时代,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乡民知识浅陋,乡村生活困苦、风俗颓堕、人才缺乏。而中国又是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黄质夫看到以前新式教育失败的原因在于完全不顾国情,生搬硬套欧美的教育经验,盲目选择全盘参照国外的教育模式。他指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只关注城市。中国的国情是以农村为主,国民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农村,最迫切的任务是办好乡村教育。要改变乡村这些现状,必须要改造乡村。他号召:现在大家应该觉悟过来,“深知道乡村教育,是救国惟一的政策”。[51]因此要想国家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走上富强之路,就需要在全国占大多数的农民所在的乡村展开教育。

乡村教育,不仅是指在正规学校里的教育,受教育对象也不仅是局限在学校里的学生。黄质夫认为:“乡村教育,不仅以学校为范围,须以乡村为范围;受教育者不仅以学生为对象,乡村之农民,皆应为教育者之对象”。[52]农村中的儿童需要上学识字,占主力军的青壮年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使乡村中人人受教育,实现教育大众化。通过教育,使乡村“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最终实现“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53]

(2)办学主张:学校应成为乡村文化教育的中心

黄质夫认为学校是社会公共机关之一,学校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黄质夫在学校专门设立了农事推广部以指导乡村各项推广事业,凡是乡村民众的需要,都尽量地供给。黄质夫还开辟土地建设新村,组织成立了农友社和建设了民众茶园,在乡村建设实践中,黄质夫依托乡村学校,开展最初的村民识字教育,及生计教育、语文教育、健康教育、村政教育、家事教育、休乐教育,并且开始建设乡镇推广区,每乡镇内,设有义务小学一所,真正使学校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中心,达到了改良乡村组织,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提倡农村娱乐,培养农民道德,进而唤起农民能自发地改善生活,培养农民能担负起建设乡村的责任,使村民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管理自己,最终达到中华民族能够自立自强的教育目标。

黄质夫没有关起门来单独搞学校教育,而是将学校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明确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学校建设周边乡村,对乡民的文化知识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对乡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指导。乡村学校必须去实践改造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去开拓发展乡村的经济建设,使广大的乡村山区的经济、文化能得以更加快速的发展。

(3)人才观:培养改造农村的通才——“乡村教师”、“生活导师”、“事业领袖”

建设乡村,改造乡村,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才。黄质夫根据乡村师范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要把师范学生培养为“教师”、“导师”、“领袖”三合一的乡村建设者。他说:“今日之师范生,将来不仅应为培养现代儿童健全之师资,更须进而担当地方自治之职务,训导全民之导师,故师范生在校之训练,必须适合此种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具备农夫的身手,要有科学头脑,强健的身体,并且有坚强的意志,勤朴的习惯,热心服务的精神,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乡村教师”,“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54]概括而言,黄质夫要培养“教师”、“导师”、“领袖”三合一的乡村建设者。只有培养出了乡村建设的人才,改造乡村、救愚化贫、振兴中华的目标才能实现。

(4)教学原则:教育与生活相结合(www.daowen.com)

黄质夫提出“做学教”的教学原则:生活需要做什么,学生就必须学什么,进而学校教育就要教什么。学校需要选择生活中具体事务为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与实际操作中以身作则,真正实现在“做上教”,学生也就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操作,做到“做中学”。这就要求学校使用的教材是来源于生活的,要生活化。因此黄质夫明确提出“教材应以乡村生活为起点,整个的社会化为归宿”和“教材应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完全上升为理论化的认识”。[55]乡村师范是位于乡村的学校教育,其社会环境就是乡村中的人事生活,并且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农村工作。因此教育的内容就要以乡村中的所有生活为对象,自然劳动生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黄质夫要求学校制定课程,必须要切合实际需要。在选择劳动生产项目时,要审慎考虑,所选择的劳动生产项目在社会应用上,是否适宜?在学生技能知识上,是否必要?在学校教学行政上,是否有益?以及业务本身的价值如何等等问题。同时实施劳动生产训练时,需要因地制宜。从当地社会生活中选择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劳动生产训练与当地生活适应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问题最受人关注。早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解决农村问题,最终需要依靠教育。怎样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质夫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1)转变观念:从城市取向转向农村取向

农村教育几乎面向城市发展,在知识教育和升学旗帜下,克隆城市模式,模仿城市学校,没有根据农村需要,培养面向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有人说,这些年来农村教育“培养了众多有文化的贫困户;众多四肢不缺,五官齐全的素质残疾人;众多既不适应城市,又不适应农村,高不成低不就,游离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56]当今中国教育界的眼光也应该从城市转向农村,一面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一面着眼于社会现代化,来发展农村教育。比如在农村教育中的教科书选择,不能仅根据城市的标准,还应当因地制宜,从农村生活中挖掘材料,选择和编写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在改革发展农村教育时,只有立足于农村、本着发展农村的思想来选择学校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农村教育,否则就变成了既不像农村、又不像城市的畸形教育。

(2)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领袖人才

建设农村,关键在于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重任。学校需要改变“会考试、会背书的书呆子,有文化的残废人”等高分低能的人才观,重新树立能做,能行,能建设农村的现代接班人。农村教育不单单是让农民子弟“走出去”,而更应让农民子弟“留下来”,让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走进来”。让更多的人对农村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希望,从而认识农村、关注农村和建设农村。学校应当把服务所在地区,把技能学习、专业学习同服务乡村、改造乡村联系起来,同当地农村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良好的道德、博大深远的眼光,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愿意为家乡服务的精神。将人才送出去的同时,要激励人才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农村必然长期存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利有弊。在短期内,这种现状不会改变。教会学生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不是解决二元差距的根本办法。农村教育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培养建设新农村、改造农村的技术领导导师三合一人才的目标上。

(3)学校应成为农村发展的中心

学校是公共机关,应当为社会作出贡献。农村教育学校也应当承担发展农村的重任。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向农村的学校,就应该为当地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应该推动当地建设。目前,“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部署的重点。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能成功推动我国稳步健康发展。而重点加强直接为农村服务的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根据这一特殊定位,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针对农村从业情况及外出务工需求的复杂、产业需求多元发展,既要适应特殊需要,又要满足共性需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以及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维权意识等等。黄质夫主持的乡村师范学校,明确要为所在乡村建设服务,专门成立推广部,给乡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提供指导和帮助。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技术优势,深入到农村家家户户,为当地百姓提供实际帮助,一方面建设了农村,一方面也成为学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农村职业学校只有坚持为“三农”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找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更新教学方式:理论结合实际

教育的内容便是生活的内容。学校教育应该是来于生活、为了生活的教育。应该以社会生活为实际内容,以社会生活方式为手段,培养学校受教育者生活的实际能力,以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受教育者融入生活、改进社会的实用教育目的。农村教育应当在立足农村的前提下,本着“农村为本”的原则,挖掘农村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的内容,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比如生物地理课程中,农村学校就可以利用身处大自然中,学生能够天天与真实的大自然接触的这种优势来学习丰富的课程,而不是将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摇头晃脑想象背诵死知识。同时,农村土地广阔,大量农田闲置,学校还可开发农事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