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及大后方教育研究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及大后方教育研究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期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专为边疆建设而开办的国立专科学校亦相应增多。战时新创的此类高校共有四所,分别为国立边疆学校、国立海疆学校、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及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其中除国立海疆学校,其余三所均设于大后方的西南地区。为了配合盟军在当地的行动,教育部与军令部合作在云南大理开办东方语文训练班。

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及大后方教育研究

抗战期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专为边疆建设而开办的国立专科学校亦相应增多。战时新创的此类高校共有四所,分别为国立边疆学校、国立海疆学校、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及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其中除国立海疆学校,其余三所均设于大后方的西南地区。

国立边疆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央政治学校附属的蒙藏班。该班于1930年11月初设于南京,1933年春扩充为蒙藏学校,但仍附属于中央政校内,最初本只办有高中、初中及实验小学,直到1936年才增设高等教育性质的专修科。抗战爆发后,蒙藏学校奉命随同中央政校本部西迁,辗转途经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省,1938年秋迁定巴县界石场,1939年经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改称为边疆学校,办学规模渐次扩大。到1940年秋,专科部分已下设语文、教育行政、卫生教育、畜牧兽医、边疆政治科各一班,中学部分也有相当的发展。1941年8月,该校脱离中央政校而改归教育部管辖,按照专科编制独立为国立边疆学校,并将工作的重点转变为对边疆教育所需师资的培训,增设两类师范专修科:两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边疆地区高中毕业曾任中小学教师者,五年制师范专修科招收边地初中毕业生或内地初中毕业生有志前往边疆服务者,同时还添办了研究部。抗战期间,原中央政校的肃州、西宁、康定、包头大理等分校因为身处边疆地区,也相应改制为国立边疆学校之分校[36],这些分校也大都相继转入教育部的边教系统。

1939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设立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专门为西部边疆培养各类生产技术人员。开办之初,下设有土木工程、矿冶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畜牧、农林等专业,并于1942年增办六年制的医科,致力于当地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对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进贡献颇多。[37](www.daowen.com)

1941年秋,国民政府教育部考虑到边疆建设的实际需要,就准备设立一所语文专科学校培养边地翻译人才,但因经费关系一时无法实现。1942年春,随着缅越战场的开辟,翻译人才成为亟须,于是对该校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配合盟军在当地的行动,教育部与军令部合作在云南大理开办东方语文训练班。该班迁移呈贡后,于当年10月扩编为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下设印(度)语、越(南)语、暹(罗)语、缅(甸)语四个专业,并且开设了边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相关课程。抗战期间,该校共计招收学生三百多人,为西南边陲的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专门的翻译工作者,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编译工作,其成果包括华侨史、缅甸史及南洋丛书等数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