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大后方教育成果简述

抗战大后方教育成果简述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39年8月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县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来看,边区社会教育工作的内容不仅包括识字和政治宣传,也有生产常识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还包含了国防技能训练的内容。识字班是针对不同受教育对象而开设的以识字和文化补习为主的学习组织形式,主要依托当地小学进行。边区民众教育馆设在人口较多的城镇中心区,它是边区县、镇一级社会教育的常设机构,兼有领导机关与实施机关双重性质。

抗战大后方教育成果简述

从1939年8月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县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来看,边区社会教育工作的内容不仅包括识字和政治宣传,也有生产常识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还包含了国防技能训练的内容。如练习国防歌曲,学习军事常识,练习防空袭、防毒等防卫技术,男子参加自卫军训练,妇女学会简易的医药护理等。其组织形式有识字组、识字班、夜校、半日校、冬学、民众教育馆六种。

1.识字组。识字组是一些人口稀少地区或生产生活过于忙碌时人们自愿结合起来接受社会教育的一种组织,具有简便、经济、灵活等特点。小规模的识字组或三五人,或十人八人,大一点的识字组则有数十人,有的以家庭为基础,有的以生产组织为基础,均以不误生产为原则,随到随教,随教随学,特别适合群众需要。还有一种以小学生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识字组,采用“小先生”制,即让一些识字较多的小学生充当教员,教识字、读报、数数,还开展讲故事或唱歌活动,在边区十分流行。

2.识字班、夜校、半日校。识字班是针对不同受教育对象而开设的以识字和文化补习为主的学习组织形式,主要依托当地小学进行。由于边区生产落后,劳动力严重缺乏,迫使其接受全日制的正规教育是不现实的。教育工作者便根据劳动者的作息时间来灵活安排教学,于是便有早班、午班、夜校、半日校之分。早班针对放牛孩子开办,这些孩子在清早放牧前来校学习;午班主要是针对家庭妇女,利用家务间歇中午休息的时间组织认字;夜校针对青年农民,利用晚上空闲进行,其特点是规模大、学员多、效果好;半日校也是针对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少年和部分青年妇女,其特点是半工半读,同样具有业余的性质。总的来看,这些形式的教育重点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民众,以识字扫盲为主。

3.冬学。与识字组、识字班一样,冬学也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发展出来的一种适合民众需要的重要教育形式。冬天是农闲的时候,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边区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将冬学加以推广,发展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冬学运动”,因而冬学成为陕甘宁边区最常见、最广泛且相对较为正规的成人文化扫盲学校。1941年10月,边区政府发布《开展冬学运动》的号召,1942年11月发布《今年的冬学》等一系列指示文件,逐步完善了冬学的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的建设。根据教育厅统一安排,冬学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月,每年11月底开学,次年2月初结束。管理上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课程包括识字、政治常识、军事常识、自然常识、算术、唱歌、周会等,白天全天上课,早晨上操,晚间自习,周日参加社会活动,如抗战宣传、慰劳抗日军属等。为配合教学,边区政府还编写了冬学教材,如《识字课本》《日用杂字》《庄稼杂字》《卫生课本》等。(www.daowen.com)

4.民众教育馆。边区民众教育馆设在人口较多的城镇中心区,它是边区县、镇一级社会教育的常设机构,兼有领导机关与实施机关双重性质。1939年,边区教育厅颁布《民教馆简则》《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明确规定民教馆为社教机关,一般设事务组、阅览室、教育组、宣传组、娱乐卫生组等。民众教育馆充当着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馆内除了开展图书阅览和游艺活动外,还时常开展时事和政治宣传。

除上述几种组织形式外,边区社会教育工作还通过黑板报、俱乐部、文艺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有时也利用民间节日、庙会等民众活动进行宣传,或利用重大节庆或纪念日组织民众集会,进行教育和政治动员。在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艺工作者会议后,文艺工作者开始深入边区广大农村,深入群众生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和党的各项政策。延安平剧、陕北民歌、街头词、秦腔秧歌、社火、皮影等传统民间艺术外,各种宣传画、小说诗歌戏剧、歌曲等的创作也进入高潮。如歌剧白毛女》《周子山》,新戏曲《血泪仇》,歌舞剧《刘顺清开辟南泥湾》,秧歌剧《不当亡国奴》《九一八》,歌谣《东方红》《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等,都是一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无形中对边区群众提高觉悟、更新观念、移风易俗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