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日后方根据地的建立,各种文化团体迁来大后方,鼓动了民众起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在抗战这个特殊年代,各种文化团体不再是“闭门造车”,只针对团体内部进行活动,而是联合起当时全国更多的相关文艺界人士统一起来,共同呼吁和引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的运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参与和熟知的社团,也同样成为了抗战时期社会教育传播的洪流中不可小视的一支有生力量,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等,其中,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最为显著。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又称为全国文协总会,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由老舍先生担任总会负责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界的空前大团结。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文学社团,其性质可以说是全国文艺界的救国会,只要爱国,只要充分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就可以成为成员。这个团体不分党派、地域和职业,是文艺界最具广泛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其最大的意义也在于对当时的社会教育中文化艺术方面知识和内容的传播和普及。郭沫若在其成立五周年时,对它的意义和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抗战以来在中国文艺界最值得纪念的事情,便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结成。一切从事于文学艺术工作者,无论是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批评家、文艺史学家、各种艺术部门的作家与从业人员,乃至大多数的新闻记者、杂志编辑、教育家、宗教家等等,不分派别,不分阶层,不分新旧,都一致地团结起来,为争取抗战的胜利而奔走,而呼号,而报效。这是文艺作家们的大团结,这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无疑地是一个空前的现象。”[53](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