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相关政策
(1)统一战线的抗战教育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要推翻封建地主统治,既是民族革命又是民主革命。抗战爆发,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着眼民族利益的大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相应,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抗战教育政策。其中尤其强调两点:国防教育、吸收知识分子。边区政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组织,在抗战大后方教育方面发挥了具有历史性地位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值得特别认识。
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指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1937年7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建立“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改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禁止汉奸的宣传”。[10]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宣传提纲。提纲提出了《十大救国纲领》,其第八项为《抗日的教育政策》,指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1]此乃抗日根据地实施各项教育政策的总方针。1938年初,日本提出武力灭亡中国的方针,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大半国土沦陷。八路军、新四军却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敌我对峙的局面。党在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间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做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其第十项指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抗战的教育政策具体为四条,其中包括:“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12]六中全会继此又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
1939年12月毛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13]1940年2月7日的《〈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尚未成功”,中国工人阶级“还须付出很大的气力,团结自己,团结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团结知识分子,团结一切革命的人们”。[14]1940年12月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在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来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做事。应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进我们办的学校,加以短期训练,令其参加军队工作、政府工作和社会工作;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不要畏首畏尾,惧怕反动分子混进来。这样的分子不可避免地要混进一些来,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再加洗刷不迟。”[15]1944年10月《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个是团结,第二个是批评、教育和改造。在统一战线中,投降主义是错误的,对别人采取排斥和鄙弃态度的宗派主义也是错误的。我们的任务是联合一切可用的知识分子、旧艺人、旧医生,而帮助、感化和改造他们。为了改造,先要团结。只要我们做得恰当,他们是会欢迎我们的帮助的。”“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6]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文化教育方面,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化斗争的经验。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对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该被打倒的东西。”“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7]“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所谓民族的,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性质”。科学的,即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即“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8]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在解放区教育出现旧型正规化偏差期间提出来的,对当时教育的改革来说真可谓是一剂良药。解放区教育工作中一度产生旧型正规化偏向,即教育一味重质不重量,合并大量学校,忽视了边区群众住户分散,经济负担能力差,农业负担重等实际情况;教育内容刻板,科目繁复,脱离群众生活及抗战需要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及整风运动及时纠正了这种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错误,遂使边区教育重新走向注重实际和科学合理的轨道。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上的最高指导原则。
(3)干部教育政策
抗日根据地教育大概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后者时称国民教育。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各种训练班属于干部教育,小学和各种社会教育组织属于群众教育,高等小学也有干部教育性质。干部教育又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专门的干部学校教育。前者旨在提高现有干部质量,后者针对干部数量奇缺的情况,同时旨在培养高质量的未来干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高等教育主要就指实施较高级的专门教育,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才的干部教育,其完全由政府办理,是抗日根据地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区教育总的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成人教育第一,儿童教育第二”。1939年1月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会上林伯渠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边区实行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文化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使人民自愿地、积极地为抗战建国事业而奋斗;培养抗战干部,供给抗战各方面的需要。教育新后代,使成为将来新中国的优良建设者。”在这次会议通过的施政纲领中规定:“坚持巩固与扩大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边区人民与党派,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收复一切失地而战。”“实行干部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加强干部教育”。[19]党中央及根据地对干部教育的重视正是基于抗战实际,急需培养大批优秀干部领导发动领导群众、争取革命胜利。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为根据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制度方面的基础。根据其精神,干部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军事学校大部分由政委负责学校政治领导,正副校长负责行政领导,其他干部学校大都实行校长负责制,部分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或组成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学校内部机构一般设政治部(处),训练部(处)、校务部(处),教学组织一般按班排连编制或按期编制。学习期限3个月至2年不等。不同的干部学校培养目标不同。中央研究院培养党的理论干部;中央党校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军事学院培养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军事工作干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和自然科学院培养党与非党的各种高级与中级的专门的政治、文化、科学与技术人才。根据各学校专业的性质,确定其隶属关系,实行专业对口的领导管理体制。[20]在学校组织领导上,《决定》还规定:“学校行政组织以短小精干为原则。学校内党支部的任务,是在保证学校教育计划的完成,纠正支部与行政并立的现象。支部对学校行政的建议,可经党的路线提出,但不能出于干涉。在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内,应纠正党员包办一切的党化作风。”
2.教学工作
首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突出专业特点,力求切合实际需要;依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严格课程管理,凡带专门性质的学校,以学习有关该项专门工作的理论与实际的课程为主,坚决纠正过去以政治课压倒其他科目的不正常现象,各类课程的比例应为专业课占50%,文化课30%,政治课20%;其次,根据地教学方式灵活,废止注入、强迫的方式;重观察、重实践,就地取材,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学老师相互讨论、启发,民主气氛浓厚,批评与自我批评盛行。再次,师资力量扩充及学生学风强化。抗日民主根据地高等教育师资,初期多是早年参加革命的一些专家教授,以及党政军中富有斗争经验的领导干部。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培养的诸多学生转而成为师资力量。学生则多是党政军干部及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同时根据地教育本着“来者不拒”、不拘一格的原则,收受的学生成分相当复杂,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出身、职业、信仰、党派等,但均是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学习,甚至有来自敌占区、国统区的知名人士和知识分子。另外,干部学校还要求学生养成“自由思想,实事求是,埋头苦干,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学风,去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好高骛远、无端盲从、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以及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恶习”。[21]根据地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和实习并重,具体表现在教育为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力求教有所学、学有所用,这正契合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政治环境,符合抗敌救国的目标。
3.大后方抗日根据地主要高校
陕甘宁边区乃中共中央所在地,高级干部学校即中共高等学校多集中于红色圣地延安。
(1)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原名“抗日红军大学”,其前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大学,1936年创立于陕北保安,1937年迁延安。林彪、徐向前相继任校长,1940年以前,具体主持校务的是教务长后任副校长的罗瑞卿。
1936年6月,抗大第一期在保安开学。罗荣桓、杨城武、张爱萍、苏振华等都是抗大第一期学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有所放松,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涌入抗大,学员陆续由1000多人激增至5000多人,毛泽东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抗日红军大学遂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迁延安。1937年1月,抗大第二期开学,毛泽东制定抗大的教育方针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求学员“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并规定抗大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1938年底,抗大于延安组成一、二分校,进入晋东南和晋察冀解放区,总校也随后进入晋东南,留下部分分校师生组成延安第三分校。1942年,总校及部分分校师生迁回陕北绥德,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组成东北军政大学。
抗大旨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其课程各期不一样,主要有:政治课,有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概论、哲学、政治工作等;军事课,有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炮兵、测绘、地形、射击、救护等;文化课,有地理常识、自然知识、算数、日文等。毛泽东、朱德、李富春等还经常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此外,生产劳动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抗大教学遵循两条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前者乃根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即:原则化,对教授内容及教学活动严格要求;中国化,一切问题切合中国实际,特别是契合抗战实际;通俗化,讲课通俗易懂,多举贴近生活的实例;具体化,讲问题时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少而精,即教学内容少而精,根据学员水平和特点,分清主次,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其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并形成一套具体方法: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中心突出,适当联系,认识发展规律。(www.daowen.com)
九年中,抗大总共办了八期,前后建立分校十二所,辗转陕西、山西、湖北、河北、安徽等省,共培养干部二十余万,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将领。
(2)陕北公学。抗战爆发后,大批青年前来延安求学,1937年7月底遂于延安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任校长。该校学习期限两到三个月,最长一年。
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开学,其教育方针为“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毛泽东为其成立及开学题词,说:“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斗志精神和胜利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毛泽东的题词紧密结合抗战国情,强调教育上的革命性、政治性,指出了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为该校指明了办学方向。
陕北公学课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主要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等等。学生除上课,还进行游击战争演习和民众运动演习等。
1938年,由于生员日增,于接近西安的关中分区办分校,成立大学部,培养文化、民运、行政等方面的较高级干部。1939年3月,总校亦迁入关中分区与分校合并。后建立研究员部,设立民主政治、民生经济、民族文化及国防教育等系。1939年7月陕北公学并入华北联合大学。1940年9月,在延安继续招生,1941年全部并入延安大学,前后共培养抗日干部一万多名。
(3)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创立于延安,吴玉章、周扬、沙可夫先后主持该校。其办学目的为“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研究正确的艺术理论,整理中国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新的艺术”。
学校初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系,后设文学系。必修课程有:社会主义、辩证法、中国问题、中国文艺运动、苏联文艺、艺术论等;专修课程为各系专业课,戏剧系有戏剧概论、导演术、表演术、化装术、名剧研究等,音乐系有作曲、和声、试唱、指挥等,美术系有美术概论、画法、作法(漫画、木刻)等。选修课程包括外国语及别系课程。该校学制9个月,分三阶段,即学习3个月,去前线或根据地实习3月,再返校学习3月。从第3学期起分初级、高级两阶段,高级阶段又分为各专业组,除实习,共学习8月。1940年夏鲁艺被并入华北联合大学。1940年11月,留在延安的部分师生恢复鲁艺。1940年后加强专业学习,学制为三年(实习除外)。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为其下属的“鲁迅文艺学院”。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鲁艺师生积极响应执行,相继创作《兄妹开荒》《白毛女》《粮食》等歌剧、话剧作品。作品取材下层生活,贴近农民群众,反映民间疾苦,亦彰显民众的巨大力量和奋斗精神,深受人们喜爱,为宣传抗战、鼓励生产、团结群众起到重要作用。
(4)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3月8日,延安北门外广场隆重举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毛泽东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22]会上,他倡议创办中国女子大学,得到中共中央的一致赞同。“我们要培养几百几千的女英雄、几百几千的妇女运动的职业家和博士。”[23]
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于延安成立,专门培养妇女干部。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中去,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的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需要通过妇女;只有妇女都动员起来,全中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了,这是没有问题的。”遵照其指示,女大确定其教育方针为“以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
成立后,该校有来自全国21个省区(包括台湾)的一千余人,学院按文化程度编为普通班、高级班、陕干班、特别班。普通班学员是来自敌占区的高初中爱国女学生;高级班中,有红军中的妇女领导干部,也有来自敌占区的女高级知识分子;陕干班专门培养边区妇女工作干部;特别班学员是经过长征,有战斗经验,但文化水平较低的女战士。女子大学的政治课有党史、近代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问题、妇女运动等。高级班设有政治经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等系。特别班有识字课、政治课、妇女工作等。中央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博古、邓颖超都来过女子大学上党史课。除了政治课,女大还开有选修课,包括新闻速记、会计、医药、外语等职业课程。教员多是各机关干部兼任。1941年9月女大被并入延安大学。
(5)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于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初分社会、文艺、工人、青年4部,各部皆是短训性质,学习期限四到六个月不等。后来各部改为院。社会科学院还下设财政、法政系,文艺学院下设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并增设群众工作部和中学部。后该校与抗大一起开赴晋察冀敌后根据地。1948年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1950年改为中国人民大学。
(6)延安自然科学院。为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科技事业,培养自然科学技术干部,1939年5月中共决定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9月更名为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所理工高等学校,其大学部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个系。中学部分为预科和初中。为配合教学和科研,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工厂、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一幢科学馆等。全校师生员工最多时约三百人,他们在配合边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化工实习工厂先后制成肥皂火柴砂糖玻璃等;机械实习工厂先后制造了医疗手术器械、机械配件和一些日用品;物理系和化学系学员到炼铁厂实习,地矿系学员参加煤田地质的调查和测量等等;生物系师生开展南泥湾考察,为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种地提出了科学依据。[24]
(7)延安大学。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校合并而成。初设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英文专修科、俄文专修科。其公共必修课为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敌后研究、中国通史、国际问题、三民主义、思想方法论、国文等。
1943年4月,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学干部学校并入。1944年5月,行政学院并入。此后,学校改设行政学院,设行政、司法、财经、教育系,学制2年;自然科学院,设技工、农学、化学系,学制3年;鲁迅文艺学院,设音乐、美术、文学系;一个医学系,学习年限两到三年。同时,延安大学制定《延安大学教育方针暨暂行方案》,确定其教育方针为:“以适应抗战及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即革命三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自此,延安大学成为解放区第一所工、农、文、理、艺综合性的高等学校。
其教学规划为:其校内学习时间60%,实习40%;学习时间80%,生产20%;公共课30%,专业课70%。课程分共同课程、专业课程和补助课程。其教学注重学用一致,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亦与边区工作相适应;自学为主,教授为辅,集体互助;鼓励质疑问难、讨论辩论,教育教学的民主自由之风甚是浓厚。
除上述学校,陕甘宁边区还有以下干部学校: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研究院,延安马列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新文字干部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俄文学院,日本工农学校,朝鲜军政学校,炮兵学校等等。[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