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成就及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成就及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抗战时期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和主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尤为突出,培养了大量中等技术人才。这三类职业教育系统构成了战时大后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其中尤以大后方各省市自办的职业学校为主,不仅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其次,在由战区西迁入后方的公私立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成就及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作为抗战时期职业教育的中流砥柱和主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尤为突出,培养了大量中等技术人才。大后方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得以在严峻的战时形势下发展:一是教育部直接创办的国立职业教育系统,二是由战区西迁入后方的公私立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三是后方各省市自己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这三类职业教育系统构成了战时大后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其中尤以大后方各省市自办的职业学校为主,不仅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首先,在教育部创办的国立职业教育系统方面。针对抗战爆发后沿江沿海等职教发达地区相继沦陷,以及大后方各省职教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状况,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了相关对策保持及扩充原有的国立职业学校,在战时相继增设了十余所国立职业学校和国立边疆职业学校,使国立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得以延续,并为其在战后的壮大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抗战爆发之前,全国只有4所国立职校。抗战爆发后,原在江苏南京的3所职校——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国立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国立中央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都相继迁至四川重庆续办。从抗战中期开始,先后在大后方设立了16所国立职教机构,另外在国立中学、国立高校里分别附设职业科或职校等其他职教机构,国立职业教育的阵营由此逐渐发展壮大。抗战结束时,随着原沦陷区学校的复员回迁,大后方国立职业学校数量比战时有所退减,但仍达到了11所的数量。在民国时期整个国立职业教育系统的演进过程中,抗战期间设于大后方的这些国立职业学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保存了原有国立职业学校的战斗力,也为战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由战区西迁入后方的公私立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方面。沦陷区内的职业学校以及附设有职业科的公私立中学相继迁入西部大后方,为后方诸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力量,培养了不少的中等技术人才。如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私立汉口宗汉会计科职业学校、私立武汉高级护士学校等,先后分迁四川乐山、重庆等地;迁至重庆璧山的江苏私立正则学校设有绘绣、绘画等职教班。[32]这些学校在战后大多回迁复员,同时也为沦陷区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迁入鄂西的8所职业学校,除1所农校留设恩施外,其余相继回迁武昌、汉阳等地,使得武汉在战后的短短时间内得以重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职业学校体系。[33](www.daowen.com)

最后,战时大后方职业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除了上述两种力量的支撑外,更需要自力更生,依靠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等力量,增设和扩充本地的职业学校。随着战事的日益激烈,大后方各省市自设职业学校的数量呈现递增趋势,但在其整体进步发展的同时,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四川省由于自身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较好,而且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督促与指导下,相继成立了一批与当地生产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学校,专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业绩最为突出,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和甘肃等省的进步亦较为明显,而后方其余省份职业教育的进展不大甚或处于原地徘徊的境遇。据统计,战后仅四川一省的职业学校几乎占大后方地区总数的一半,西康、绥远、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的地方职校都不过2—5所。在大后方各地创办的职业学校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私立职校的数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四川省有26所私人创办的学校,占全省总数的1/4强,尤其是重庆市内的20所地方职校中就有17所为私立,陕西省也有9所属于私立,占全省总数的1/3强[34]。可见,私人创办职业学校对当地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纵观整个大后方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西南地区四川省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可谓是一枝独秀,1942年四川省已有职业学校62所,到抗战后更发展为94所,其中省立23所、市立3所、县立27所、私立41所。战前,重庆的职业学校仅有7所,到抗战胜利前夕,已增加为22所,为战前的3倍。[35]战时云南省的职业学校由8所增至13所,其中省立7所、县立4所、私立2所,这些职业学校大多集中于省会及其附近区域,分农工商医等科。贵州省在抗战初期已有6所中等职业学校,但多因经费设备和师资等问题的制约,截至到1943年只增为10所。战时广西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局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提倡协助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战前夕,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处于一片空白,尽管在战时省内大部分地区遭受两次沦陷,但到1944年正规职业学校数仍达到22所之多。在西北地区尤以陕西和甘肃两省职业教育的成绩可观,尤其是在抗战中期相继成立的一批县立和私立职业学校增进了陕西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截至1946年陕西省有省立职业学校10所、县立9所、私立10所。甘肃省在战初新建省立、私立职业学校近10所。到1946年时,全省4个职业区有14所职校(含公立、私立),107个班,在校生3194人,比战前增加6倍,累计毕业生2651人,相当于战前近30年毕业生总数的4倍。[36]其他省份如宁夏、青海、新疆和西康、绥远等地在战时的职业教育也填补了战前的空白,分别增添到2—5所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