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后期贵州省中学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抗战后期贵州省中学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1945年,全省中学已发展到128所,其中省立中学20所,县立中学71所,私立中学37所,尚有国立中学以及未经教育部备案的私立中学共44所未统计在内。现以贵阳市为例,借以详细说明贵州省中学教育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改进情况。解放后,并入贵阳中学。

抗战后期贵州省中学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抗战之前,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学法》《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修正中学规程》等一系列法规,对改变西部中学落后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而言,无论数量的分布还是办学的条件,同华东、华北、华中等文教发达区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抗战爆发后,为培养抗战所需的中等人才,迅速扭转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落后局面,国民政府教育部制订了一些有益于发展大后方中等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中学教育自然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民政府及教育部的大力督促下,各省市教育厅局在战时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促进本地自办中学的发展。如云南省教育厅改善中等学校教职员待遇,举办中学教员进修班。重庆市教育局召开中学校长会议,向地方绅士招募奖学金,为中等学校招生在报纸上代为通告等。此外,西部各省都按照本省内的中学区相应成立了各区的中学教育研究会,并选取各区内一所模范中学作为教育研究会的召集人。凡此种种,都使得大后方各地的中学在抗战时期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从总体情况来说,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在战前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则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飞速进展。

表2-3 抗战前后大后方各省中学数变化表[26](单位:所)

战前四川省的中学教育在西部地区一直处于领先水平,1940年时全省已共有公私立中学448所,1945年更是到达了空前的554所。而重庆市在战时中学数量的变化更是可以视为战时整个大后方地区的一个缩影:“二十八年度全市公私立中学计二十所,二十九年度因遭敌机残酷轰炸学校外迁,中学减至十六所,三十年度增为二十七所,三十一年度增至为三十八所,三十二年度增至四十所,三十三年度增至五十所,三十四年度学校复员,中学减至四十六所。”[27]

云南省战前中学教育的底子也算不错,抗战爆发前已有中学68所,1939年春增加到91所,其中高初中合设之完中19所,初级中学72所,学生18456人。分布也较战前更加均衡,全省108个县里面只有27县没有中等学校。1943年全省计有省立中学19所,县立中学72所,另有私立中学12所,共103所。[28]1945年全省公私立中学复增至131所。(www.daowen.com)

贵州省战前的1936年有中学26所,1937年为32所,1938年为33所。为使中学教育得到有计划的均衡发展,该省教育厅自1939年起将全省划为6个中学区,规定每区至少设完全中学一所,每县至少有一所初级中学,同时鼓励私人和社会团体创办中学。这一时期,先后制定了《贵州省中等学校设校计划和划分中学区办法》《全省公私立中学办学成绩优良学校和校长奖励办法》等法规,以促进中学教育的发展。至1945年,全省中学已发展到128所,其中省立中学20所,县立中学71所,私立中学37所,尚有国立中学以及未经教育部备案的私立中学共44所未统计在内。中学区经多次调整,1945年全省79个县共划为7个中学区。当年,已基本上达到了分区设校的要求,每个学区都有完全中学,绝大多数县份设有初级中学。

现以贵阳市为例,借以详细说明贵州省中学教育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改进情况。抗日战争爆发前,贵阳全市只有7所中学,在校生2930人。抗战后,贵阳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人口激增,普通中学也相应增多。至1946年,已达到20所。[29]其中除部办的国立中学外,还有战区西迁中学、大后方地方自办中学等。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私立大厦中学和私立清华中学恰好是这三类学校的典型代表。

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于1938年9月辗转迁至贵阳,建校舍于马鞍山,杨希震任校长。1941年校名改为国立第十四中学。该校以学业成绩优异著称,1941年的50余名毕业生中除1人考取邮务员外,其余均为西南联大等著名大学录取。1942年和1943年度的全省中学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十四中均名列第一,在1944年还得到了教育部的特别嘉奖。

抗战爆发后,大夏大学从上海迁至贵阳,1938年6月增设附属中学。校长由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兼任,另设附中部主任负责学校事务,后改为大夏中学,吴照恩任校长。1947年,为纪念新故王校长,改校名为伯群中学,校址迁至大南门外马鞍山。解放后,并入贵阳中学。学校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勤学精神,如安排每天早读和夜自习的时间。规定每周一、三、五朗读指定精读的古典文学,二、四、六朗读英语范文。由值日教师、教务处负责人参加巡行抽背。该校除正课外,也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个人爱好与专长。开展的活动有:学术讲演、校刊级刊、成绩展览、音乐会话剧等。该校历时12年,高、初中毕业生约2000余人。[30]

私立清华中学于1938年5月始建于贵阳市区龙泉街复圣祠。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任名誉董事长,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老校长周诒春为董事长。1939年,因避空袭迁至花溪,遂为永久校址。该校在创办之初,周诒春董事长特别强调其私立性质,提出该校应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一整套自己的做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即清华精神。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养成爱国、诚实、自立、合作的品格,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正义感和服从真理、积极向上、勇敢顽强的精神,具有处事待人的礼貌、言谈举止的文明、劳动简朴的生活和清洁卫生的习惯等等。该校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绩突出,1943年,全省19所中学参加联合考试,清华及格人数比例为53.57%,为全省第二名。1943年,省政府嘉奖全省7所办理成绩显著的学校,清华即是其中一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