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督促地方中学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相继在后方各省划分了中学区,并且为此制订了较为详尽具体的发展规划。1938年12月,教育部从战时教育现状出发,计划依照各省地方交通、人口、经济、文化以及现有学校等情况,在省内划分若干中学区,每区内中学均有适当的配置,以每区有高、中合设的中学一所为原则。无省立中学者,应设数县联立中学或择一私立中学尽先进行整理充实,以作为模范学校,每区设女中一所。区内教育比较发达及经济比较充裕的县份,可设县立中学一所,或数县设联合初级中学一所。教育部暂定由川、滇、桂、黔、陕、甘、宁、青等后方8省为施行省份,借此熔行政与教育为一炉,促进地方教育机构自觉协助政府改进中学教育。1940年底,中学区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各区内中学的设施也已大都齐备,特别是西部的一些边缘地区由此改变了缺少中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可以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从1942年起,教育部对各省市地方中等教育在整体上的发展比例作出规划与调整,中学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深受影响。按照规定,初级中学、简易师范学校、初级职业学校,三类学校设校增班比例应为6∶3∶2。高级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三类学校设校增班比例应为2∶1∶1。从这些比例和数字来看,虽然中学在中等教育内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整个中等学校教育在经费和规模等方面得到了政策上的保证,从长远计议,对中学教育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利的。
除制定总体纲要和指明发展方向外,教育部还针对后方中学教育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现实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师资培训、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如为方便中学教员利用暑假进修,即于1939年夏在川、滇、黔、陕、甘五省分别举办中等学校各科教员暑假讲习会,并特别组设委员会,委任各该省教育厅厅长为主任委员。省内各公私立大学校长及独立学院院长为委员,下设国文、史地、数理化等组,每日学科讲演4小时,此外还有精神讲话、时事讲演、体育活动等,采取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全体共同谈话等形式,对分科教材进行探讨学习。[16]在经费方面,教育部也给西部地方中学以大力扶持,并通令各省市教育厅局订定各该省中学充实科学设备计划,切实筹办并呈部审核。[17](www.daowen.com)
关于大后方各省中学教育的具体设置与发展,教育部也是直接插手其中。如在1940年即将四年前公布的《修订中学课程标准》重新修正并通令施行。同年,开始进行中学六年一贯制的试验,这些工作也是先在大后方的某些学校里试行后再推行于全国的。[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