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战区中学西迁的教育研究

抗战时期战区中学西迁的教育研究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区中学的西迁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大后方中学教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区内大批师生纷纷迁往偏远的大后方坚持办学,另外还有一些中学则是由原战区的公私立组织新设于西部,也可计入中学教育的西迁运动之中。这批中学数量虽然不多,但西迁后的情况却比较复杂。这些中学以迁入四川、重庆地区的数量为最,也有的在云贵陕甘等省择地重建校址,还有一部分迁入鄂西、湘西的偏僻山区。

抗战时期战区中学西迁的教育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机关、工厂、企业、学校西迁,后方人口陡增,原有中学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国民政府组织中学西迁,并想办法收容战区后撤中学和师生,发展改进大后方中学教育,使大后方中学教育迅速发展。战区中学的西迁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大后方中学教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区内大批师生纷纷迁往偏远的大后方坚持办学,另外还有一些中学则是由原战区的公私立组织新设于西部,也可计入中学教育的西迁运动之中。西迁各中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各有关高校附中的西迁,二是各公私立中学的独自迁徙。

高校附中的西迁是战时高校西迁的随行者。随着战局的变化,很多高校的附中也随同本校陆续迁到大后方。这批中学数量虽然不多,但西迁后的情况却比较复杂。有的是在所属高校本部所在地就近择址办学,如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与其本部俱迁到四川江津;有的乃是随所属高校之分部一同西迁,如私立光华大学本部避入上海租界,而其分校与附中西迁至成都西郊。更特别的是,有的高校附中虽然与其所属高校都迁入大后方,但几经辗转,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距甚远,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阳;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自身的校名在西迁后也发生了变易。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最终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2]当时,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新办起了自己的附属中学。如中华大学办有湘校、渝校两所中学,武汉大学在乐山开办有附中,西南联大在昆明办有昆华中学等。[13]这些附中如同西迁的高校,为抗战时大后方的教育开发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

各公私立中学的迁徙,是战时西迁中学的主力军。抗战全面爆发,华北、华东大片国土迅速沦丧,使当地众多公私立中学措手不及,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有序转移。以浙江为例,战前浙江共有中学94所,抗战时大部分迁入省内国统区或偏远的乡间,另有一部分避入上海租界或迁往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有少量学校内迁到了江西赣州等地。[14]但随着战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战区中学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陆续迁到了战时大后方。西迁中学多来自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和平津地区,山东、山西、湖南、安徽等省也有一些中学进行了转移。这些中学以迁入四川、重庆地区的数量为最,也有的在云贵陕甘等省择地重建校址,还有一部分迁入鄂西、湘西的偏僻山区。如1938年6月武汉告急时,湖北省教育厅即令武汉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往鄂西方向分别撤退,其中中学的转移情况如次:武昌高级中学迁恩施,武昌第一女中迁公安,武昌第二女中迁崇阳,武昌初级中学迁蒲圻,汉阳初级中学及鄂东各地的公立中学亦同时奉命西迁。[15](www.daowen.com)

较之公立中学,数量更多的原战区私立中学也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西迁运动。其中有个人出资开办者,如孔祥熙任董事长的太原友仁中学;也有由社会团体(如教会、协会、同乡会等)捐资办理者,如位于重庆上清寺的江苏复兴中学即由江苏省青年协会设立。私立中学中,出现了一批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学,如贵阳的清华中学、重庆的求精中学等,都成为当地办得较好的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