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乡韵之声:唱词音声分析

探寻乡韵之声:唱词音声分析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西方彼岸文化背景公元4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世俗成分不断涌入的结果,只是使基督教义的阐释文化愈益完善,西方彼岸文化的根基似乎并未被撼动。(二)唱词音声中的彼岸文化特点西方文化的彼岸文化特点在音乐领域是非常突出的。这无疑是彼岸文化的特点。

探寻乡韵之声:唱词音声分析

本书以中国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音乐内容只从相对意义上简略介绍,恕不展开。

(一)西方彼岸文化背景

公元4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23年,基督教被正式承认为国教。自那以后,基督教精神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极其成功的,直到今天,它仍是西方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仅在美国,它就在国民中拥有86%的教徒。基督教精神不仅在文化取向的5个方面(①人性取向——原罪说;②人和自然取向——上帝造物说;③时间取向——天国说;④行为取向——耶稣行为说;⑤社会关系取向——平等说)逐渐征服了西方世界,而且对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西方艺术各个部类,以及美学领域审美观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世俗成分不断涌入的结果,只是使基督教义的阐释文化愈益完善,西方彼岸文化的根基似乎并未被撼动。

彼岸文化,即宗教文化,其本质特点是精神寄托在物质世界、人际世界之外。彼岸文化对于人类的价值,它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都不是本书的探讨内容,恕不赘言。

(二)唱词音声中的彼岸文化特点

西方文化的彼岸文化特点在音乐领域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西方大众的音乐修养普及率如此之高,相当程度得益于宗教文化背景。由于教堂的各种宗教仪式都离不开音乐,参加宗教活动就当然地成了音乐普及的课堂。由于教堂里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西方民众的审美经验里,器乐赏听成分高于中国民众。他们在声乐赏听中,对唱词音声的审美倾向至少可以从两处感到彼岸文化的特点:(www.daowen.com)

1.唱词音声统一化

西方主流声乐要求歌唱时,高声区与低声区的音色趋于统一。通俗说法就是,高音中要加入真声成分,低音中要加入假声成分;越往高音走,假声的成分增加得越多,越往低音走,真声的成分增加越多,中间不能有转换痕迹。这种发声如做到位,达到的音声效果会音域宽广而音色辉煌。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很有彼岸文化那种超越的力量,很有通达天堂的磅礴气势。西方语言多为多音节字,作为唱词,没有“头—腹—尾”线性展衍的追求,因此这种音色的统一,就相对容易做到。

2.唱词音声器乐化

西方主流声乐品种的演唱,在咬字上重视“下管”。我认为,实际上是追求声乐艺术的器乐化。口腔发声的共鸣体有鼻腔、口腔和咽腔,所谓“下管”,实际上是追求把咽腔当作主要的共鸣腔体,当声音在形状呈管状的咽腔中回旋运转时,器乐化的倾向就很显明。

无论是追求唱词音声的高低音统一,还是追求音声的器乐化,效果都是不像人间的声音,他们追求的是天外之音。这无疑是彼岸文化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