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音声之外的唱词审美

探寻音声之外的唱词审美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不对沪剧唱词的音声本体进行解析,我们无法探悉到以下两个审美现象:①沪剧这一传统地域性声乐品种在唱词音声上的丰富性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另一方面,沪剧唱词中,乐音词的使用却远不及西北等地区多。因此正是沪剧唱词音声的丰富性,决定了沪剧唱词不必靠大量使用乐音词来增加音声本体的音乐性。也正因为这几个字是中性的,在侧重突出歌唱性时,不会明显破坏沪剧音乐的地域性音乐价值。

探寻音声之外的唱词审美

如果不对沪剧唱词的音声本体进行解析,我们无法探悉到以下两个审美现象:

①沪剧这一传统地域性声乐品种在唱词音声上的丰富性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存在北方多地已丢失的入声、浊声,还保存了独特的组合音色,如长元音与短元音的二合韵母[ɤːu]、长鼻化元音与后鼻辅音尾的二合韵母[]。而在另一方面,沪剧唱词中,乐音词(如双声、叠韵、叠字等)的使用却远不及西北等地区多。

笔者发现,艺术形式的构成,存在一个此长彼短的跷跷板类自然调节规律。因此正是沪剧唱词音声的丰富性,决定了沪剧唱词不必靠大量使用乐音词来增加音声本体的音乐性。(www.daowen.com)

②从大多数情况来看,汉族许多地域性声乐品种的最高频率使用衬字,往往就是这个地域的代表性音色,如秦腔的“咹”[];湖南花鼓戏的“啰”[]。

沪剧则与众不同,它的一级高频率使用衬字“啊”“呀”“依”都不是显示地域特点的字音。对这个现象,沪剧音乐作曲家奚耿虎分析得很到位:“上海话句尾收音较闷,在歌唱中需要用一些声音传得出去的衬字。”“啊”“呀”“依”,恰恰是些经常被用来练声的,音声色彩亮丽的字,声音无疑是“传得出去”的。也正因为这几个字是中性的,在侧重突出歌唱性时,不会明显破坏沪剧音乐的地域性音乐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