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乡韵之美:唱词音声解析

探寻乡韵之美:唱词音声解析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悟出了,每一种调式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向骨干音、向主音的回归,就会产生特有的一种“和谐联系”。结构主义者们称其为“音乐”。我认为,“认同回归和谐”现象,是听觉审美领域里的一个相当具有普遍意义的接受美学规律。(一)押韵的提示此选点中,押韵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之所以用“认同”二字,是因为这种现象具有明确的主观性,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

探寻乡韵之美:唱词音声解析

结构主义学者胡继华教授启发,我从他对音乐的定义“……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谐的联系——就是音乐。”中悟出了,每一种调式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向骨干音、向主音的回归,就会产生特有的一种“和谐联系”。结构主义者们称其为“音乐”。

我联想到,上述“和谐联系”在唱词中同样也大量存在。于是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选点。(请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三“唱词韵律构成的音乐性”)我认为,“认同回归和谐”现象,是听觉审美领域里的一个相当具有普遍意义的接受美学规律。有关它在唱词音声中的主体部分(押韵、和谐律与乐音词),我已在前面有所论述,本章仅做些相关提示另加论几个类似情况。

(一)押韵的提示

此选点中,押韵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关于押韵有两点需要特别提示:

1.曲韵存在情况

各地声乐品种所使用的曲韵是不同的。北方地域的戏曲剧种与说唱曲种多使用“十三辙”(在《中原音韵》基础上,简化的曲韵);而南方许多声乐品种都使用本地域,甚至本曲种、剧种专用的曲韵。如昆曲(南曲)、越剧、评弹、沪剧同在吴语地区,但各自都有专用曲韵。

2.方言入韵

北方众多声乐品种都是使用北方“十三辙”,而“十里不同音”的现状又决定了众多地域声乐品种唱词音声的差异巨大。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地域声乐品种的唱词句尾韵,与“十三辙”产生矛盾,如秦腔《卖苗郎》“柳迎春在寒舍苦心思虑”[14]里的唱词:

你外爷在家得疾症。

叫为娘过去走一回。

手拖上苗郎孩子找到那穷人市,

拉住了母亲问明白。

扫码听音频

用《十三辙》来看二四两句的尾字,根据普通话的发音,“回”“白”前一个属灰堆韵,另一个属怀来韵,好似没有押韵的现象,其实,陕西关中方言里,“白”念[pei],所以在秦腔里,由于方言入韵,“回”与“白”就是押得上韵的,都押灰堆韵。

因此,北方各地声乐品种唱词的句尾韵一定要依方言标注音声,切忌见到使用《十三辙》的声乐品种,就用普通话找韵。

(二)类押韵现象

有些民族的声乐品种不讲究押韵,但很有规律地向一些字“回归”,或在若干句唱词结尾处落同一个衬字(如土家族彝族),向同一个衬字回归。如土家族民歌《咚咚喹》[15]:(www.daowen.com)

扫码听音频

 咚咚喹

 咚喹咚喹咚咚喹

 隆头街上玩耍去哟

 保靖街上打鸡去哟

 永顺街上卖烟去哟

 辰州街上卖货去哟

……

这首民歌的前两行向衬字(喹)找归宿,后面四行向衬字(哟)找归宿,从听觉上与押韵的审美效果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学者[16]曾谈及世界上的诗歌,还存在不押韵而“押调”的,非声调语言地域还存在“押重音”的,诗歌是唱词的基础结构,这些现象当然也会存在于唱词中,它们向同字调“回归”,向重音“回归”的审美本质,与押韵现象类似。因此,我称它们为“类押韵”现象。

(三)乐音词与类乐音词现象

在本书第三章,我曾谈及“和谐律现象”与“乐音词现象”,即汉语中人们所熟知的“双声”及“叠韵”(请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之三“唱词韵律构成的音乐性”)这两种现象与押韵在听觉上都符合“认同回归”的审美本质。此外,我在唱词中还发现了其他音声的类乐音词现象:

(1)在一些地域,常用韵母之间,也有这类内在联系。如频繁使用[ɔ]音的湖南唱词,在使用/a/这个音位时,一般不用[a][][ɑ],而总是用[ɒ],因为它与[ɔ]是同唇位系列的音(都属舌面后圆唇元音)。这种现象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认同回归和谐现象”。

(2)西北有些地区的民歌中喜欢用“叠字”如内蒙古漫瀚调里:“漫瀚调调脆铮铮音”[17]“漫瀚调调是那盘根根柳”,又如“皮绳肉绳子绳一搭搭联”(《牵魂线》)之类的歌词,叠用的汉字相当于声、韵母一齐认同回归。

笔者把上述所有“认同回归和谐现象”都放在这个选点里。之所以用“认同”二字,是因为这种现象具有明确的主观性,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这种认同回归,是唱词中极其重要的音乐审美现象(请参阅本书第三章第二节之三“唱词韵律构成的音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