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界在数字化描述方面走在最前列的主要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沈洽教授。他在《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25]一书中,以大量数字化手段,弥补传统乐谱在中国音乐腔词形态描述方面的严重不足。
另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声学专业的博士屈歌[26],在其博士论文《民族声乐唱词清晰度研究》中重点使用了数字化描述手段。
近年来,本人与本人指导的硕、博士,也开始进行相关尝试。具体内容本章举隅若干。
(一)曾晨[27]数字化描述诗词吟诵的尝试
曾晨在他的硕士论文《方言影响下淄博诗词吟诵的地域性特征》[28]里(以下楷体字为曾原文),
……选取同样声场环境,同样录音设备,由同一人演唱,分别采录了《登鹳雀楼》的淄博方言版和北京方言版。目的是确保在分析吟诵词的辅音和元音时,所得到数据不会受到不同人音色差异和不同声场环境差异造成的数值偏差……
曾晨通过Praat声学分析软件得到两个方言版本中“山”字的语图:
扫码听音频/看彩图
图表7.2:淄博方言版“山”字语图
图表7.3:普通话版“山”字语图
“山”字的淄博方言特征在其元音处的鼻化音特色,即[]。由于此处展现的音声特征在元音,因此分析时,主要涉及语图中的共振峰[29](红色线)。“元音音色的不同主要就是由共振峰频率的不同造成的,在频谱中表现为共振峰的位置不同,其中F1和F2最为重要,这两个共振峰的频率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个元音的音色。”[30]在“山”字语图中我们将看到第二共振峰(F2)形态差异所展现出元音的地域性“乐说”音声特点。
两幅语图中“山”字的第一共振峰(F1)比较相似,第二共振峰(F2)有明显差别,在图7.2中时值为0.076472秒的一段中,F2有明显的不规则振动。在图7.1的相似位置(时值0.062秒处)完全没有这种变化,而是比较流畅的顺承下去。这是由于普通话的辅音尾[n]在此处有衔接和转换的作用。在吟诵这个“山”字时,0.076472秒一段之前念[ʂan],而在之后发出的音为[ən],这一转换过程是在0.076472秒一段时由舌面轻微抬高完成的。舌位的细微变化其实已经改变了元音的音色,由[an]变为[ən]。另外,图7.1“山”字走腔的后半部分,由于口腔和鼻腔同时作为共振腔,使得F2振动频率发生波动,而F2频率比图7.2中的近似位置F2频率略低,这是由于舌位抬高减少了口腔共振,使前共振腔减小造成的,在听觉上形成了淄博方言吟诵中富有特色的鼻化音效果,用国际音标标记为[]。
鼻化音现象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其在山东,尤其淄博地区使用较多,[][]在该地区语言音色构成中占有特殊的比重位置,因此可看作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代表音声类型。淄博方言吟诵中,鼻化音这一音乐特色极具地域色彩,使得音乐中的乡土气息油然而生,即便是吟诵中没有过多的艺术夸张,鼻化音也是吟诵词中最具地域特征的音声代表。
虽然鼻化音不会左右吟诵曲调的高低变化,但它展示了吟诵词本身的音乐性,即“直接的音乐成分—语言音色”[31]。
……
(二)冯凌燕[32]在唱词解析中的数字化描述尝试
冯凌燕在她的博士论文《艺术生命力与传统维护——长沙、岳阳花鼓戏音乐文化之比较研究》[33]里对唱词音声和歌唱润腔都进行了数字化描述尝试。下面摘取一例(楷体字为冯原文):
……
图表7.4:刘赵黔演唱长沙花鼓戏《刘海戏金蟾》中【比古调】第一句句末“呀”字的颤音润腔语图
扫码听音频/看彩图
图表7.4
图中蓝线为音高线,粉色区域对应的蓝线走向即为“呀”字颤音润腔具体情况,从选中的粉红色区域读数来看,0.654秒时间内出现4次颤音(颤音之后的句尾部分为滑音,非颤音),由此可推算出单个颤音时长为0.164秒,“呀”字的颤音以每秒6.096个的频率持续0.654秒时长。
通过软件我们读取刘赵黔演唱的长沙花鼓戏【比古调】“呀”字颤音音高频率阈值为363.569Hz-430.723Hz。
通过对长沙花鼓戏每分钟60拍和每分钟120拍速度的唱段,分别从谱例和频谱对其中典型的颤音润腔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颤音频率分别为每秒6.45个(慢)与每秒6.096个(快),这说明,音乐速度的快慢,对单位之间内颤音频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且速度较慢的唱段中颤音的频率并不一定低于速度较快的唱段中的颤音频率。长沙花鼓戏非散拍子唱腔的常用颤音之频率和幅度,是构成颤音润腔的重要因素,是长沙花鼓戏韵味儿的客观体现。
(三)彭彦婷[34]对韵白解析的数字化描述尝试
彭彦婷在她的硕士论文《语言音乐学视角的湘剧高腔音乐探究》[35]里有若干处使用了Praat 软件。本书引用两处,展示如下(楷体字为彭原文):(www.daowen.com)
……
其一,旧版“暗”字比新版更强调声母的鼻音及整个字的头腹尾结构。由以下语图可以直观感受到二者发声的差异,旧版“暗”字语图能清晰看到字的头腹尾三段,且呈拱形,而新版只呈一声下降趋势:
扫码听音频
图表7.5 1965年演唱“暗”字频谱图
图表7.6 2016年演唱“暗”字频谱图
其二,韵白多指戏曲中正面人物采用官韵的念白,韵白往往会将字的头腹尾及声调等各个成分进行艺术化夸张,抑扬顿挫,极富有旋律性。然而韵白的旋律节奏又难以用音符进行捕捉记录,因此笔者将韵白音频输入语音学常用的Praat软件中,得出频率基频[36]图。例如湘剧高腔《琵琶记·赏荷》中蔡伯喈与牛氏的一段韵白对话(采用1992年版录音,王永光饰蔡伯喈,庞焕丽饰牛氏):
扫码听音频
蔡:下官沉沉欲睡,无心饮酒
图表7.7
牛:休拂妾身一片心意
图表7.8
蔡:如此有劳夫人
图表7.9
牛:摆宴荷花池馆
图表7.10
丫鬟:是
图表7.11
以上图示中,韵白的长短、高低、强弱、起收都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音乐旋律性跃然纸上。每一句韵白都有着极为明显的高低起落与强弱对比,此中程度毫不亚于唱腔的旋律。字词之间也疏密有度、张弛结合,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在图中还可发现:旦角比生角韵白的整体频率更高,浊辅音字的音调往往相对较低,而齐齿呼或舌尖元音字的音调则高高扬起。
……
以上各例已经显示,当今数字化手段对地域性“乐说”的描述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