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拉丁化注音限制汉字发音,需学国际音标

拉丁化注音限制汉字发音,需学国际音标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国的拉丁化注音,受造字需求的拖累,没有直接采纳国际音标,而跟着汉语拼音,走上了音素有限的窄路。我认为这是一大失误。弊端之一,汉族许多区域直接使用不经改变的汉语拼音,不仅使这些地域的各种母语声乐品种,一经注音便要被剥去一层美丽的音色外衣。显然是20世纪50年代汉语拼音诞生后的“效应”。对一个准备吸纳多种语言的人来说,学习国际音标才是一劳多得的举措。当然,使用国际音标的本质阻力还应归于价值认知。

拉丁化注音限制汉字发音,需学国际音标

拉丁化的记音手段,原意是与国际接轨便利。但是我国的拉丁化注音,受造字需求的拖累,没有直接采纳国际音标,而跟着汉语拼音,走上了音素有限的窄路。我认为这是一大失误(其实原本已有和没有文字的民族都直接采用国际音标记音就是极好的方案)。

汉语拼音是为推广普通话而诞生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普通话的声、调、韵在汉语各地方言中,相对较为简单,因此汉语拼音的音素就很有限。由于汉语拼音的特殊地位,普及率相当高,因此汉语各地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纷纷使用汉语拼音或相当于汉语拼音变体的注音符号(说它们是变体,是因为它们基本上遵循汉语拼音的有限音素原则,只是有些符号有差异,比如闽南语中的元音[ɔ],汉语拼音中没有,便增添了“oo”的注音符号)。诚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土地上推广普通话是一件势在必行的益事,汉语拼音自然也就是得力的举措。但是世间许多事物的存在,不可能有绝对的是非标准,它们取决于不同的目的性。从维护文化特性的角度看待汉语拼音及类似拼音的使用,就只能得出弊大于利的评价。

弊端之一,汉族许多区域直接使用不经改变的汉语拼音,不仅使这些地域的各种母语声乐品种,一经注音便要被剥去一层美丽的音色外衣。如陕北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鼻化音[],都被注为“an”。而且,许多地区、许多民族都在音素有限类拼音的影响下,一代代向普通话归并。如湖南60岁以上的人多把“西”“小”“想”读作[si33][siau41][sian41],而随年龄的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读[ɕi33][ɕiau41][ɕian41]。显然是20世纪50年代汉语拼音诞生后的“效应”。

弊端之二,南方区域与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注音符号,往往自成体系,因而同形不同音或同音不同形的情况很普遍。如“e”这个注音符号,在彝语中读[ɯ],其他一些民族和地域有读[ǝ]或[]的、也有读[e]的;“y”这个注音符号,在汉语拼音中读[ia]、在彝语中读[ɿ]。在追求多元文化的时代之前,各成体系的注音符号还有其优势可言——它们那音素有限的特点,展示了其正面效应——符号相对有限,便于记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只准备使用一种语言的话,一种语言或一种方言的拼音(有限的音素)确实比国际音标容易学。但当我们希望掌握多种语言,希望把握多色彩语音音色时,汉语拼音以及那些各成体系的注音符号之负面效应就凸现了——它们不仅欠准确、符号太有限,而且又在多年拼音化的推进中,固化为一种新壁垒——阻挡国际音标推进的新壁垒。逼得我们每接触一种语言,便往往需要再学习一套新的注音符号。可以断言,今后掌握多种语言的需求越多,这种矛盾就会越突出。对一个准备吸纳多种语言的人来说,学习国际音标才是一劳多得的举措。它是我们面对所有人类语言的桥梁

当然,使用国际音标的本质阻力还应归于价值认知。我相信,只要具有发掘地域性多元音乐文化的追求,只要认识到方言语音是“中国元素”中的重要符号,就一定会意识到:记音符号的限定化,前景是丢失;记音符号的通用化,前景是保存。汉语拼音及其他音素有限类注音手段是维护多元语言音声特性的障碍,不限音素的通用记音手段——“国际音标”,才是维护多元语言音声特性的得力工具。

在以地域性、声乐性特征如此标彰的中国音乐里,若能够借助国际音标来标注多民族多地域的唱词音声,中国地域性多元声乐的传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球,该增加多么强大的推进幅度。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 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518页。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4版,第16页。

[3]吴宗济:《韵学骊珠·序一》,载[清]沈乘麐《韵学骊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www.daowen.com)

[4]同上,第2页。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8页。表中所用[i]的注音符号“l”,只是大陆上的用法,台湾所用[i]的注音符号是横写的“一”。表中的送气符号“‘”,也可标为[-h]或[-h],例如[p‘]也可标为[ph]或[ph],特此注明。

[6]参见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7]国际语音学会编著:《国际语音学会手册——国际音标使用指南》,江荻译,潘悟云所作的“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卷叁》,张均如:“水语简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9]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元任”条目https://baike.baidu.com/item/赵元任,参阅时间2019。

[10]转引自吴宗济:《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37页。

[11]吴宗济:《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