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乐说和唱词交融之美

探索乐说和唱词交融之美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中,“乐说”的存在,以及“乐说”与“唱”作为两种声乐表达方式的协同关系,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探索空间。这种“乐说”与“唱”的点式对比,加大了两个唱字在听觉上的异变。其实,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中,这种“乐说”与“唱”搭配的普遍现象,正是中国传统声乐演唱中,一种有意增加对比因素的艺术技能。

探索乐说和唱词交融之美

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中,“乐说”的存在,以及“乐说”与“唱”作为两种声乐表达方式的协同关系,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探索空间。本文仅举隅若干。

(一)互为主配角

在称谓为“说唱”的曲种里,“乐说”与“唱”的搭配,作为主要特征之一,肯定应该是常态。可更值得我们正视的是,事实上,由于中国语言中原本就存在字调[16]造成的旋律感,在说唱品种以外的声乐品种(如戏曲、民歌)中,也大量存在“乐说”与“唱”搭配使用的现象。由于戏曲里专设有“念白”,唱段里便往往是以“唱”为主,以“乐说”为辅。再有,许多地域的吟诵调、吟唱调(甚至山歌),是以半说半唱,甚至是以“乐说”为主、以“唱”为辅的方式存在的。

(二)线性对比

人称中国文化充满“线”的艺术精神。如同节奏方面,会有“散—慢—中—快—散”等异质节奏转换的线性审美追求传统;音色方面,“乐说”与唱的线性对比也处处显现。

由于汉字音声的特殊性,“乐说”状态的唱字本身就有音高起伏的字调,“乐说”与“唱”的衔接在传统声乐品种中就显得极其自然。呈示了既有对比,又有内在联系的线性自然流程。下面这支龙岩山歌《猜谜》(谱例5.1)的句子结构(这句的歌词大意:“什么生下来就能叫爹”),是先以“乐说”起音,“说”着“说”着,逐渐进入“唱”,最后一字又归入“乐说”状态(音高没有在固定位置延展,而是故意走向下趋,我用下趋箭头标示,此为“乐说”特征)。“乐说”部分音高无法记谱。我的办法是:“乐说”部分,乐谱只记节奏,国际音标直接记字调;“唱”的部分,乐谱开始记音高,音标就只记辅、元音而省略字调符号,最后一字在音符外再附以下趋的箭头(标示其“乐说”的特质)。

谱例5.1

扫码听音频/看彩图

于是,一个“乐说”—唱—“乐说”的线性变化流程清晰可见。

我用Praat 软件检测了这个乐谱中的一句,证实了在声乐品种中“说”与“唱”在声音形态上的本质差异。(见图表5.6)

图表5.6

请看这个图,“乐说”的部分,第二共振峰不明显,“唱”的部分,第二共振峰非常清晰。显然,在这句山歌里,“乐说”与唱这两种声乐表现形式,构成横向的线性对比。

这种横向线性对比,是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中最常见的“乐说”与唱的协同表现方式,如前面曾提到的京韵大鼓林冲发配》和京剧《钓金龟》的打引子,它增加了声乐品种线性展延的层次感。(www.daowen.com)

(三)“点”式对比

仔细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民间声乐品种中,实际上民间艺人们是相当刻意地使用“乐说”与唱这两种艺术表现方式,在寻求对比。“乐说”与唱的线性对比之外,也不乏“点”式对比,如下例是一个同字异方式的“点”式对比:

五音戏《王小赶脚》里有句“大口地吃姜不觉辣,大碗地喝醋也不觉酸”。我听了好几个音响,发现五音戏演员们对这句唱,有一个共同的处理方法,即第一个“大”,是“说”出来的(“乐说”状态),第二个“大”却是“唱”出来的。再加上音高差异,这两个“大”字,就形成了特别鲜明的色彩对立(见谱例5.2)。

谱例5.2

扫码听音频

美学基础原则第一条,就是对比原则,没有比较,难成艺术。这种“乐说”与“唱”的点式对比,加大了两个唱字在听觉上的异变。同时,又因用了同一个唱字“大”,而“异中有同”。这种点式对比,使唱字韵味骤增。

其实,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中,这种“乐说”与“唱”搭配的普遍现象,正是中国传统声乐演唱中,一种有意增加对比因素的艺术技能。高超的演唱者,总能将这种技能用得精妙无比,意味无穷。

(四)雅俗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雅俗分野,以儒士统领的中国主流文人阶层,因心理理性化的追求而崇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艺术观,总体表现为含蓄、清丽、超越尘世。与雅文化对立而存在的,则有乡野文化与市井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们对雅俗文化各有褒贬,雅文化代表着超凡的艺术气,俗文化代表着质朴与本真。超凡的艺术气相对质朴与本真,是一种艺术提炼性质的变异。

中国音乐也不例外。雅俗风格的音乐文化,当然是相对存在的。音乐中的雅风格,一般指书卷气的艺术化风格,温婉、静谧、幽远,音乐中“雅”风的适应群体往往是受过教育的阶层。音乐中的俗风格,一般多与野趣、生活化相联系,较比明朗、直畅,审美群体多为底层百姓。

如前所说,“乐说”分两大种类型,一类是音声形态与言语的“说”比较接近的原生型“乐说”,在听觉上的感受,肯定是生活化的;另一类或音色明显异化或呈现某种乐音化倾向的变异型“乐说”,在听觉上的感受,肯定是超越生活而艺术化的。

前面曾提到,戏曲的念白分两类,一类是韵白,音声的艺术变异较多,戏曲中多用于有身份的人或主要角色,行当类型如正旦、老生、老旦;另一类是散白,音声与言语中的方言较接近,戏曲中多用于花旦丑角。而这两大类念白在各剧种中的审美差异,恰恰呈现出的是雅、俗艺术观的差异,同时又能呈现雅、俗艺术风格的相互映衬。

于是,民间艺人们巧妙地利用“乐说”不同类型的存在,在民间音乐之集大成者——戏曲里,自然地实现了雅俗分野的对立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