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中国乡音与乡韵: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与危机

探寻中国乡音与乡韵: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与危机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是各地“乡音”支撑“乡韵”的存在,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拼托出蔚为壮观的听觉盛宴。方言及地域性原生唱词向普通话唱词的趋同态势,不言而喻应是丢失中国音乐多样特性的危险信号。[7][意]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8]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8页。

探寻中国乡音与乡韵: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与危机

宗法文化与特殊的农业文化背景为中国人的内心编织了浓浓的乡情,而语言的特殊性又使得“乡音”必然潜入各地传统音乐品种(首先是声乐品种,其次是受声乐品种影响的器乐品种),从而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韵”。

这些“乡韵”,与各地具有丰富音色旋律型声调语言音声,有着若即若离、极其贴近的亲缘关系。方言音声之于“乡韵”,其实有三个层次的影响力:其一,在唱词音声上的显性效应——直接承接方言音声,或有些微的艺术加工;其二,隐性影响唱腔的构成——不是等同,而是趋势性的影响;其三,对器乐产生隐性之隐性的影响——器乐再受传统声乐唱腔的影响(如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中的地域性音乐色彩)。应该说,是各地“乡音”支撑“乡韵”的存在,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拼托出蔚为壮观的听觉盛宴。

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本质上讲,突出地表现在以多民族、多方言为基础的地域性音乐样式上。也就是说,在中国千姿百态的传统音乐品种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地域性唱词音声的差异。

方言及地域性原生唱词向普通话唱词的趋同态势,不言而喻应是丢失中国音乐多样特性的危险信号。

扫码听作者的话

【注释】

[1]旅澳学者杨沐:专场系列讲座《人类学理论,当代文化理论及其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共12讲),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5-6月。

[2]百度百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目: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06934?fr=aladdin,引用时间:2019年1月。

[3]笔者首次使用“此岸性”一词,于《古国乐魂——中国音乐文化》(钱茸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4页。

[4]20世纪70年代末,此书主要观点首先被披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刊《未定稿》上,后由高铦、徐壮飞、涂光楠翻译出版([意]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意]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www.daowen.com)

[6]同上。

[7][意]翁贝托·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徐壮飞、涂光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

[8]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18页。

[9]笔者按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303页)中《中国各民族使用语言表》的数字做了统计,计算结果是98%以上。笔者在文中所用比率,是保守的说法。

[10]参见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124页。

[11]《北京科技报》,2012年2月20日。

[12]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宝俊:《走出麻木与悲凉——濒危语言和方言的拯救》,研究生网,2004年12月23日。

[14]前工业文明,即工业文明以前的经济形态。

[15]“嵊县”目前改称“嵊州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