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方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

研究方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语言学与音乐学为主,也借鉴了声学、统计学、描述形态学、符号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过程。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首先可以从教学效果上感受到。我相信,这个课题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事业,具有双重价值:其一,研究手段的价值,仅靠音符类手段,地域性声乐作品的探究就是瘸腿的。其二,批量传承的价值。

研究方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探寻音符之外的乡韵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语言学音乐学为主,也借鉴了声学、统计学、描述形态学符号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研究过程。课题定位固然强调非音符类手段,却也时时使用着音符类手段;课题定位是以技术分析为主,全书却也贯穿了必要的人文思辨。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首先可以从教学效果上感受到。随着本课题的深入进展,笔者所开“语言音乐学”课程的内容愈益走向成熟。上过此课的学生,大都卓有成效地在他们的论文中使用了非音符类音声解析的方法。学生们深深体会到,非音符类音声解析不是与传统音符类音乐分析分庭抗礼的分析手段。恰恰相反,它是非常有力的缺漏补充(学生中有若干论文获得表彰者,特意来电话,表示得益于这门课)。尤其对地域性声乐品种,非音符类音声解析手段能够达到仅仅用音符类分析手段探索不到的深度。

我相信,这个课题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地域性音乐品种)的保护事业,具有双重价值:其一,研究手段的价值,仅靠音符类手段,地域性声乐作品的探究就是瘸腿的。其二,批量传承的价值。“非遗”传承人的优势之一是方言,如果音乐院校都接受本课题的理念且开设“语言音乐学”的课程,让音乐院校的学生们都具备解析方言唱词的基本功,他们承接“非遗”项目的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

我相信,接受了本课题理念的音乐人,能够更多地关注地域性多元音乐素材;歌唱者更愿意,也能够用方言,用民族语言歌唱。由于地域性多元色彩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性,因此,本课题的价值还在于,它将有利于中国元素音乐作品的一、二度创作。

【注释】

[1]“乐说”,指音乐品种中与“唱”平起平坐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为区别于言语(语言学界称沟通信息的“说话”为“言语”)中的“说”,我称其为“乐说”(请参阅本书第五章第二节“‘五范畴’另议:‘乐说’音声”)

[2]赵元任:《歌词中的国音》,载《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19-30页(原载《音乐月刊》1937年11月第一卷第1期)。

[3]雷达:《陕西方言与陕西民歌》,载《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第23-36页。

[4]徐建顺:《语言——音乐——诗歌关系论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5]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7]应尚能:《以字行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8]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9]孙从音:《戏曲唱腔和语言的关系》,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0]孙从音:《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1]武俊达:《谈京剧唱腔的旋律和字调》,载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12]洛地:《词乐曲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13]王依群:《秦腔语音讲座》,陕西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14]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5]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6]周青青:《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19-28页。

[17]宋光生:《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年版。

[18]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许讲真:《语言与歌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0]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大连出版社,1992年版。

[21]郑茂平:《声乐语音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2]詹士华、陈言放编著:《德语法语语音歌唱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陈言放、詹士华编著:《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周青青:《汉语语音的声、韵因素在汉族民间歌唱中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第45-48页。

[25]傅显舟:《汉语唱法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第40-46页。(www.daowen.com)

[26]傅显舟:《语音、唱法与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第51-55页。

[27]钱茸:《原文唱词在歌唱中的地域性音乐价值谈——“唱词音声说”三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51-55页。

[28]钱茸:《从方言的存在与流失谈中国多元音乐的维护》,《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第46-49页。

[29]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认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 2期,第104-112页。

[30]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形态分析新议——“唱词音声说”再探》,《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19-25,43页。

[31]钱茸:《浅析沪剧唱词音声的地域性音乐价值》,《音乐艺术》2012年第4期,第9-23页。

[32]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第3-12页。

[33]钱茸:《同主题异方言吟唱曲的唱词音声对比个案一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58-69,92页。

[34]钱茸:《浅谈汉藏语系鼻音语言对中国传统声乐的影响》,《音乐艺术》2013年第4期,第61-67页。

[35]钱茸:《唱词音声的“音乐性”再认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82-85页。

[36]钱茸:《面对中国“乡韵”——再谈唱词音声解析的重要性》,《音乐艺术》2015年第1 期,第77-86页。

[37]钱茸:《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黄钟》2017年第1期,第111-117页。

[38]钱茸:《试析“乐说”及其与唱的关系》,《人民音乐》2017年第8期,第34-36页。

[39]杨荫浏先生20世纪60年代(196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语言音乐学”课程,以音韵学知识(兼用汉语拼音记音手段)解析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未及进一步发展与推广,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孙玄龄的协助下,将当年课程内容整理出来,以“语言音乐学初探”与武俊达、孙从音的相关文章收入《语言与音乐》文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40]钱茸:《语言音乐学基础》,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41]钱茸:《从方言的存在与流失谈中国多元音乐的维护》,《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第46-49页。

[42]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认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4-112页。

[43]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形态分析新议——“唱词音声说”再探》,《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 期,第19-25,34页。

[44]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认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5页。

[45]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第3-12页。

[46]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认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7页。

[47]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第4页。

[48]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形态分析新议——“唱词音声说”再探》,《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 期,第22页。

[49]钱茸:《〈唱词音声析〉理念与新版“双六选点”》,《歌海》2013年第1期,第7-9页。

[50]钱茸:《面对中国“乡韵”——再谈唱词音声解析的重要性》,《音乐艺术》2015年第1期,第81-85页。

[51]钱茸:《试析“乐说”及其与唱的关系》,《人民音乐》2017年8月,第34-36页。

[52]钱茸:《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韵学之于语言音乐学》,《黄钟》2017年第1期。

[53]钱茸:《汉藏语系鼻音语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音乐艺术》2013年第4期,第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