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班主任地位与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班主任地位与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影响力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施加,否则班主任的领导合法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班主任地位与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是班集体的缔造者、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班级建设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2.班级目标的制订

班级目标的制订主要依据两个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班级目标应以本班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

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二是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的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三是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四是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达成班级目标上,班主任的领导才能显得非常重要。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另一方面,班主任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密切相关。

班主任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规和群体规范,具体来说,一是国家的教育法令、学制、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二是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影响力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施加,否则班主任的领导合法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二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三是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www.daowen.com)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采用权威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班主任自身对班级实施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自己所提要求的过程与结果;采用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民主型领导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还可分为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是我国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班主任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有关。这种领导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班级工作只见教学不见学生,只看学生的分数不看学生的发展。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认为,学生对集体的喜爱、期望、归属感、团结性与作业水平及学习成绩相关。因此,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主张用集体领导的手段管理班级,将班级作为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一对一地去对待每个学生。这一方式符合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他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班级是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因此,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分类

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它有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以交往双方的数量的多少来区分,它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交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

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交往的需要和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营造积极的交往环境

(2)依据班级活动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

(3)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