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班级管理以育人为目标,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熔炉,混乱和风气不正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染缸。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没有良好的班集体,集体教育就难以存在,班主任工作就处于游离状态;没有良好的班集体,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不仅不能凝聚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的力量,反而会形成一些反作用力;没有良好的班集体,许多集体活动就不能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班主任只能针对每个个体开展工作,事倍功半,难以形成稳定的教育效果。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还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当一个班集体组织健全,学生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时,班主任就可以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很多,能够用于班级管理的时间很少,但他依靠科学、民主的管理方法,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反而更强。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是一个班级得以建立和存在的保证,只有设计出合理、恰当的班级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才有章可循。班级制度根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
1.成文的制度
成文的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它直接受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规范的制约,既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条例等宏观层次的内容,又反映学校拟定的规章制度和公约等微观层次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最具体的就是学生守则。成文的制度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实际操作性等特点。一方面,它能调节团体与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的活动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它能保护成员在团体中的权益,使个体获得发展。每个班级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标准。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必须有基本的规范,表现为角色意识、公众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
成文的制度管理是常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成文的制度管理应避免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或教师按照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控制。这种管理方式会导致班主任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长、班委会只从事监视活动,要求伙伴不违纪、不迟到、不做小动作,行使的是“警察”的职能。这种管理观是从处在高位的校领导的要求,到班主任或教师对上级指令的遵行、对下级学生的指导,再到学生班干部的执行,最后到学生群体的服从。这种管理观实际上是把集体与个人对立起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愿望和兴趣等常处在抽象认识的状态,被具体落实的往往是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群体行为的统一。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并人为地造成学生在班级地位中的差异,而且学生的社会化将沿着学会服从要求和循规蹈矩的方向发展。
2.非成文的制度
非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非成文的制度管理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班级中开展的教育活动常常是视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每个班主任或教师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待和要求班级中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也是由其个性特征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决定的,由此班级就形成了特定的班级风气、传统等。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的质量取决于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而班级生活质量不是取决于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东西,而是由班级群体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班级生活决定的。它是隐性的,学生生活于其中就能逐渐形成一个班级共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群体和个体都能得到发展与成长。
不同的班级制度管理内容,在班级组织的建设中就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文的制度既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它是学校中每个班级都必须遵守的,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着引导、评价、调节和指标的作用,对班级建设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成文的制度管理属于定型性的管理。在定型的班级组织中,个人的角色作用是固定的,以维护团体的共同目标。非成文的制度是班级组织在形成过程中班级本身建立的规范,常常是班级个性的体现,非成文的制度管理属于不定型性的管理。在不定型的班级组织中,个人的角色是相互流动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具有相互扶助的性质。成文的制度管理具有普遍的规范性和约束力,是刚性的管理;不成文的制度管理则具有个别性和针对性,是柔性的管理。由于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因而班级管理应该倡导体贴人的纪律和柔性的管理方式。
班级的风气、传统等不成文的制度影响着成文的制度管理的程度和效果。班风,简言之就是班级组织的凝聚力、士气、组织结构等班级气氛。班风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民主型气氛或支持性气氛。在这样充满关怀与宽容的班级气氛中,同学之间能坦诚相待、相互扶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积极地调解,每个人都对班级生活充满信心和依赖。为了达成班级目标,班级成员能积极、创造性地参与工作,所采用的多是正直、坦率、开放性和上下左右沟通的方式。另一种是专制型气氛或防卫型气氛。在这样的班级组织中,同学之间怀有不信任和恐慌,当自己不适应班级组织的要求时就会陷入不安,或者形成相互庇护的小团体。
因此,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组织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制度建设,还要重视培养班级成员的合作意识,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班级成员的活动状况,采用多维评价的方法,及时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要努力营造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即班集体中没有固定的成员角色和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所有成员在合作中进行善意的竞争。
(三)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传统的教学理论视课堂教学为个体活动的复合体,而不是一种群体的共同活动,只注意对学生灌输某些知识、技能及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而没有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生生交往和对话的平台,更没有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集体的教学力量。其实,教学的社会功能表现为两种水平:一种是个体水平,即教学对参与者个人所具有的功能;另一种是群体水平,即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从书本中学,还要相互学习。
班级教学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坚韧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www.daowen.com)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教学是在知识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即在有某种知识的人(教师)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的人(学生)中进行的,也是在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速度有差异的学生中进行的。这就需要建立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揭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给予援助的重要性,他把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确定为最近发展区,并对教学中教师协助儿童的合作性学习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所谓合作性学习活动,就是利用个别差异进行智慧借用和帮助对方,在此基础上,通过争论逼近真理、真实情况,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活动。班级组织可以制造这样一个教学秩序:超越每个学生所拥有知识的量与质的差异及理解的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萧伯纳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我们便有两种思想或者激发出更多的思想。创设互相支持的班级气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是顺利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的组织保障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班主任要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彼此协调关系,在班集体工作中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支持和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制定和实现班级组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还要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课外实践活动。二是以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三是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坚忍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等。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
1.班级活动管理的基本特点
班级活动管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
(2)班级活动目的的一致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3)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
(4)班级在活动中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责任依从。
(5)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感染、舆论、心理相容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出现,从而产生良好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2.班级活动的分类
班级活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
(2)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
(3)按活动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
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加强对班级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管理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即有达成目标,有活动原则,有基本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安排,有时间的保证,有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有环境氛围,有畅通的教育渠道。管理者只有不断落实和充实以上条件,才能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对体育卫生活动的管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按时上早操和课间操,按时作息,科学地安排时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