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读书指导法适用的场合较多,有用之于布置预习的,也有用之于布置复习的;可用之于指导课外读书自学,也可用之于指导课内读书自学。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教授法

教授法又称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所讲的对象。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解释与说明概念,论证公式和原理。讲读是教师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并进行练习。讲演是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运用教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讲授内容要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教师运用教授法,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要系统、全面,有逻辑性,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同时,要结合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高,体现教学的教育性。

第二,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积极开展认识活动,自觉地领悟知识。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语言力图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四,恰当地运用板书和教具。当教师在讲授中需要特别提示,或者用语言难以清晰、准确、形象地描述时,可以借助板书和教具,通过文字、图表或教具的演示,给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和鲜明的印象。

第五,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考,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来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可以在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进行,还可以与学生个体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讨论都应以一定方式照顾全班同学。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要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持保留意见。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也称自学辅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适用的场合较多,有用之于布置预习的,也有用之于布置复习的;可用之于指导课外读书自学,也可用之于指导课内读书自学。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指定学习材料。如果让学生自学的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可以指定阅读一种或几种教科书的某一章节和有关参考材料,甚至可以细到材料的第几页至第几页、第几行至第几行;如果是指导学生课外兴趣阅读,可以介绍多种阅读材料供学生自行选择。

第二,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提示背景知识、材料的特点、内容的梗概等。

第三,明确阅读材料的目的、任务,指出阅读材料的重点部分,分清精读和泛读的内容。

第四,提出思考题,必要时可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若干部分作为作业完成,也可以布置一些练习。

第五,指导自学方法。

第六,巡视检查,个别辅导,并组织讨论或进行一定的讲授。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演示法采用的方式或手段最为直观的是实物,其次是图片,最后是使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演示前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好教具准备。演示的教具要有典型性,能够突出所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第四,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时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第五,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演示结果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得出正确结论。

2.参观法(www.daowen.com)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通过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验证知识,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参观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三种。准备性参观是在学习某一新课之前进行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课题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奠定基础;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新课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总结性参观是在学习新课之后进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验证、加深理解、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要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拟定参观计划。

第二,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第三,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议。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划分,包括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划分,包括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与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

第四,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

第五,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运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进行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以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学过理论后进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复习巩固知识时进行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验前示范,也可以在学生实验后进行总结性示范。

第三,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

第四,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也称实习法、实践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方法。如数学课有测量实习,物理、化学课有生产技术实习,生物课有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有地形和地貌测绘实习等。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地点,准备好仪器,编好实习小组。

第二,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要认真巡视,掌握全面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第三,做好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写出个人小结,然后由教师指出优缺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以巩固实习的收获

(四)以启发为主的方法

以启发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研究性学习),发现法又称探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程和过程。

第二,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第三,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表演体会的情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