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新编教育学原理》成果

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新编教育学原理》成果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接观察实物和语言的形象描述,获得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掌握间接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打好基础。直观性原则也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出的。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新编教育学原理》成果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接观察实物和语言的形象描述,获得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掌握间接经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打好基础。

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它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直观性原则也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出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巩固知识创造条件。同时,直观性原则也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提出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一般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等;第二类是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录像、电视电影、录音等;第三类是语言直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所描绘事物的表象。中国荀子提出的“闻见知行”,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说,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根据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时机和直观手段。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对象,采用的直观时机和手段都不一样。如一般情况下,较低年级选择直观教学较多,较抽象的学科选择直观教学也较多,不同的学科其直观的手段也不尽相同,教师应结合以上要求,选择最恰当的直观时机和直观手段。

(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直观教具要为解决重难点而服务,要能显示出事物生动、清晰的形象及其内在的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要能突出学生观察的重点。特别是教师在制作或运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放大所学部分,用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色彩和动态来突出所要观察的部位,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使教学获得最佳的直观效果。

(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直观教具呈现给学生后,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发地观察,学生极易被非本质的东西所吸引,忽略对本质事物的观察,从而使直观教学流于形式。为此,直观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从而达到直观教学的最好效果,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倾向。直观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在教学中,直观要服从于明确的教学目的,服从于间接知识学习的需要。教师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从而失去了直观教学的意义。

另外,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进行直观教学。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要靠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操作,任何教师的教学都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否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或抑制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启发性原则的思想和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最早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后来,《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要求。在古代西方,最著名的启发教学范例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核心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产士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影响下,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学生兴趣、愿望、情绪、态度等内在心理因素的支配。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爱学、想学、用功学,对学习有高度的责任感。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注意提问、激励,启发学生的思维。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并在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学生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提供素材、情境、条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新型的教师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业不良、有过错或缺陷、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学中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独特性、他们的微小成绩、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只有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解除一切顾虑,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础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反映。科学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为此,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真正实现思想的转变。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并转化为对学生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出现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的现象。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其次还要重视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和社会实践。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学生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及生产劳动等。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以致用。如果教师讲,学生听,而无技能的训练,那么难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即使学生理解了,也可能缺乏动手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的实例、所用的方法手段及教学组织的具有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教学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传授的知识应当是科学的、正确的,这是教学的起码要求。教师讲授的概念要精确,论证的原理要严密,即使通俗的讲解也应注意科学性。教师讲课中运用的材料、史实也应是科学的、可靠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科学的,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也应是科学的。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真正保证教学的科学性。(www.daowen.com)

(2)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力图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不要脱离课程内容进行空洞和牵强附会的说教。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示范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在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教师自身的价值观、情感及其态度会同课程内容一样,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和情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来影响学生,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五)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地再现,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取大量的知识,极易遗忘,为此教学过程必须及时巩固知识和技能,防止遗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道出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尽管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比如年代、人名单词等本身需要机械记忆,但是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意义,教师系统而重点突出地讲解,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最终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说理解是巩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从生理学上看,知识的获得是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的牢固保持。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得不到强化,就出现遗忘。所以,应及时复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另外,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应不断变换,用不同的形式交替复习不同的内容,减少大脑皮层的疲劳,给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记忆状态。

(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重复是记忆之母,对于学生来说,还要教给他们其他的记忆方法,如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要结合,以意义记忆为主;再如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对于有些机械的东西,还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记忆。

(六)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学生的认知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中有“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的思想。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应按照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讲授时要掌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律。讲授时还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既有重点,又前后连贯。

(2)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采取较为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才能使有所提高。

(七)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征,又要照顾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个性,均存在差异。教学中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国首倡“因材施教”者应为孔子,他分析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具体教学中因材而教之。朱熹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经后人总结为因材施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各不相同,其智力特点和知识经验等各方面均有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特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他们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这些差异都会反映到教学中,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同、反应速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个别指导,区别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4)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对于“先进生”和“后进生”,教师应当平等、公平地对待,一视同仁。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先进生”,可以适当增加学习内容,适当加快速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不能抢进度、不适当地增加内容,使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对于“中等生”,要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学先进,争上游;对于“后进生”,要热情接近,关怀信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耐心讲解、适当补课,绝不能掉以轻心,甚至将其视作班级的包袱。

(八)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墨子说:“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经验证明,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才能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罗素布鲁纳、赞可夫都持这种观点。赞可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做的理论阐述,充分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以上教学原则虽各有侧重点,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的。各个原则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教学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