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课改的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平均三个学时。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验活动课属于经验性课程,不存在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综合实验活动课属于综合性课程,包括内容综合、方式综合、活动时空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国家级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三级管理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5)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时间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等良好个性。
课程是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制约着教学的各个方面。本章通过对课程概念、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类型等知识的阐述,对课程设计及其内容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形成现代的课程观、现代的课程发展观,为将来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2.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3.“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订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 B.社会改造 C.经验获得 D.预期的学习效果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融合课程
5.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6.贴在教主墙上的课程表也属于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7.我国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立 B.十二年一贯制的整体设置
C.九年一贯制的整体设立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
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既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又要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表明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10.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
A.可操作性 B.可替代性 C.可转换性 D.可度量性
11.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属于( )。
A.横向组织 B.水平组织 C.纵向组织 D.综合组织
13.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螺旋式组织
14.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15.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 )。
A.教材 B.教案 C.教参 D.教科书
16.根据载体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 )。
A.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B.教授化课程资源与学习化课程资源
C.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
D.文字性课程资源与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学段是(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www.daowen.com)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18.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 (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9.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设置的主要课程是(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20.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
A.学科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学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
22.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属于(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23.课程成为一个独立领域的标志是( )的出版。
A.博比特的《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的语言》
24.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地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
25.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2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27.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2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29.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
A.知识、技能和技巧 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人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30.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3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32.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4.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