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详解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详解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表现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是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现在课程决策权力虽然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所占比重较小,学校教师没有被赋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详解

(一)国际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如下。

(1)调整培养目标:通过基础教育,达到让新一代国民具有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的目的。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改进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国内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www.daowen.com)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4)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表现如下。

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原有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地体现在社会需求方面。这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首先,学科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活动课程比重太小,且活动课程大多限于团队活动等,易使人产生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的错觉;其次,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选修课的滞后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分科课程统一天下,学科间缺乏整合。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时代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以往的课程内容没有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培养“专家”的目标使课程内容烦琐、艰深,严密的科学体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也不适于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难而偏的课程内容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身心发展得不健康。陈旧的课程内容难以反映时代的发展,制约了未来人才的培养。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将课程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权更改课程,教学就是教师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在这种观念下,教学变成了教师教书、学生背书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摧残了学生的个性。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是: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而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是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现在课程决策权力虽然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但所占比重较小,学校教师没有被赋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现代课程不足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要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没有给学校课程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束缚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