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的传统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的依据。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①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品德、人格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尚未定型,极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②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③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当作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2)学生是教育对象的表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学生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主体的依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会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承认独立性也就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②选择性。选择性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学生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根据主体的条件(愿望、态度、能力等)来进行选择。不过,选择效果如何,还依赖于学生的主体能力和环境提供的支持度。
③调控性。调控性是指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如学习困难时,激励自己;取得成绩时,告诫自己;学习目标不恰当时,及时调整修正;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等。
④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实践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⑤自我意识性。自我意识性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情感、态度、行为等有自我认知。主体认识自己越全面、越客观,主体性就可能越强;反之,自我认知的水平低,自我调控能力就差,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就小。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的特点
明确认识学生的本质特征,树立理想学生观,不仅是教育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理想学生观的内涵,并有效运用于教育实践,才能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个时代所需的理想学生观也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我们要遵循时代的要求,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建构现代学生观的理论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性学生观、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www.daowen.com)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现代教育中的主体性思想,实际上是现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衍生,主体性学生观就是如此。主体性学生观是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教育实践中正在倡导、推广的核心学生观,有人称之为“现代科学学生观”。主体性学生观区别于传统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实质上是教育进步的标志。我国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客体地位根深蒂固,以致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乃至组织形式上都存在着妨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流弊。因此,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规律,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要确立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日益重要。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堂,学生应参与课程开发。传统的课程观从问题的出发点到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学生是置身于课程开发之外的。而在当前,课程观背后隐藏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目的指向是学生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样,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及课程的主体,他们也就融入了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当然,学生一般无法直接参与那些与其生活相隔离的课程开发,只是以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参与对课程的体验与重构,从而寻找并建构自己的课程。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传统教育的缺陷在于,只看到学生现有的静态发展,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动态发展。而现代教育认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指向未来的无限变化体,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具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也更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教师绝对不能依据学生的一时表现来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可供挖掘和开发的资源和潜能,应该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并给学生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会。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其真正功能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人格的完善、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然而,传统教育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只是当作工具来看待。表现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只注重逻辑化和系统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非理性层面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追求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完人”虽可能永远只是理想,但这种必要的追求却不应终止,这显示出教育的永无止境性。“完人”是一种没有句号的历史进程,一种乐观的有待展开的教育境界。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过分强调共性要求和统一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是同人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方针相背离的。现今的教育常常试图以“标准化”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产品,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件”。针对这种情况,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拒绝运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生命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以形成独立的个性。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和主体,教育的最终效果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但从教育实践看,学生的主动状态能否发挥出来,又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方法有关。
(三)当代学生的新特征
所谓当代的学生,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学生相比,这一代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对这一代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主体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可以说,中国在整体上要比改革开放前开放得多,自由得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长在新时代的学生的主体性有了很大的增强,所谓主体性主要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当代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再满足于只听别人的答案,而试图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找寻答案,这是学习化社会中非常可贵的一种心理品质。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当代学生已不再单一地从教师和课堂上获取信息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动摇,书本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可以从电视、广播、光碟、报刊、图书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互联网更是使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知道天下事。因此,在美国,当代学生被称为“网上一代”,他们是伴随着数字和互联网成长的一代。
两代人之间,隔着互联网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一些师长视网络为大敌,仿佛那是一个神秘而莫测的世界。其实,网络世界是无法抵挡的,不应该控制学生接触网络。教师也必须进入网络世界,使学校的学习生活也能与网络世界联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连接。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当代学生受到的是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尽管学校进行的是正统的主流文化教育,但是已经不可能让学生只受一种文化的影响了。特别是新的事物,无论好的还是坏的,对学生都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当然,他们也困惑、迷茫,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时他们需要在价值上得到及时的引导。单一的价值观已经无法让学生信服,只有通过引导、澄清,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才最现实。
现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学生不能接受权威和强迫式的教育,他们需要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引导和讨论。
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他们在同辈群体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很多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和外面的表现完全不同,学生把自己在同辈群体中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看得非常重要。在同辈群体中个体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其重要,这也是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了合作与宽容、规则与纪律、竞争与忍让等,也体验到了同情、关心、喜爱等情感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