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劳动特点来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养。
(一)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
政治思想素养是衡量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重要标志,它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认识和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第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现代价值观。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制约着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
(二)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就是对教育的基本看法。教师要加强教育思想素养,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教育的真正意义,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科学的育人观
教师应更新人才观念,树立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懂得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3.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需要;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对待学生群体时,做到客观公正,发扬教育民主,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4.现代的教学观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具有现代教学观。不把教学看成纯粹的知识传递活动,而应把教学看成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正确处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更新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反对机械灌输,赋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5.科学的教学质量关
教师应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标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以分数论教学质量,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长。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劳动主体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客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具体体现在五个态度方面。
1.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
要忠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和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前提,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积极投入教育事业,而要在教育活动中追求完善和提高,还必须敬业。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表达,表现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
忠于教育事业,是教师爱岗敬业的本质要求。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主要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同。只有把教育同国家兴亡、民族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认识得越深,爱得越深;而爱得越深,则干劲就越大。
其次,要献身于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就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功中,教师自身则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奉献精神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要不辞辛苦、辛勤耕耘,时时刻刻把教育事业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识大体、顾大局,不为权利、地位、名利、金钱和物质利益所动摇,把全部的心血用在培养学生上。
2.对待学生的态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美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增强教育的效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热爱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教育才能,甚至还可以弥补教师教育才能的某些不足。
教师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为什么要爱学生呢?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第一,师爱是教师接纳学生、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第二,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第三,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第四,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爱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热爱学生这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包括五个方面。
(1)关心了解学生。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
(2)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能采取讽刺挖苦的做法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导致教育失败。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信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的,即使是差生,也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并使之发扬光大,而不应漠然视之。
(3)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掺杂任何偏见。教师应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合在班集体中。教师应该知道“好”“差”是相对的,每个学生都好比是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只是有的发育得早,有的发育得晚,有的枝上挂果,有的根上结实;有的可能成为栋梁之材,有的可以做药用之材,而有的只是以自己的芳香和姿色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去开发学生。
(4)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光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还不够,还要在思想上、学业上严格要求他们。教育上的严格与态度上的严格是不能等同的,在学生面前整天阴沉着脸,动辄训斥,让学生畏惧自己,绝不是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善意的、可理解的和可实现的。另外,严格要求一定要“严而有格”,不能借爱的名义打骂学生,否则就是“超格”了。
(5)要宽容理解学生。要理解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3.对待自己的态度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表现。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即“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教师形成威信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主张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
为人师表,首先表现在教师的行为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即语言文明、仪表大方、礼貌待人、举止得体。
其次,应表现在教师思想方面:教师应爱国爱党,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再次,应表现在教师义务方面:教师要遵纪守法,自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表现在自觉态度方面: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4.对待工作的态度
兢兢业业,严谨治学。教师治学的态度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在我国教育史上,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钻研学问、不断求知看作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孔子认为,教师对待学习,要“学而不厌”;荀子则认为,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具有“博学”精神。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师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教育家徐特立把“经师”,即钻研知识,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教师的人格”之一。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要求。要求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一般说来,教师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永远做好学者。
5.对待同事的态度
团结协作,合作育人。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与教师集体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这是教育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人的培养靠单个教师是不行的,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面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校内,教师要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员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校外,要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以便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各方联系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
(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教师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学、进取向上、互通信息、共同进步的风气,要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的陋习。
(4)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把关心集体、关心同志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反对个人主义倾向。
(5)教师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维护其他教师的威信,尊重他人的劳动;要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6)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www.daowen.com)
(四)教师的业务素养
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合格的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业务素养。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两大方面。
1.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从结构上看,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宽厚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本体性知识。掌握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和其他脑力劳动者所共同具有的特点。不同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用于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认识,而不主要用于对客观现实的改造。
教师以知识育人,必须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精通某一学科,并掌握相关专业的某些知识,有较丰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意味着教师不仅掌握专业的知识量,为讲授某一学科打下基础,而且还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体系、同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自己对这一专业也有所研究和创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认识,并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体来说,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自己必须掌握。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能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把握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它不仅使教师居高临下,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来龙去脉、所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也使教师对所教内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③掌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既了解学科历史,又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不过时,能够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教师必须始终站在该学科的前沿。
④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比如,科学中的观察、调查、实验,数学中的转化、抽象思维、符号化,物理中的空间思维,哲学中的矛盾方法、发展眼光等。
(2)扎实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这是辅助性知识。一方面,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基于此,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知识整体的积累与发展,反映在知识的各个领域,包括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总体。在这个知识总体中,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是掌握知识整体和发展的关键。中小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不是知识的全部。教师也必须具备这些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广博,要注意到知识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同时在知识量上必须大于学生。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在质量上要高于学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各种要求以及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3)全新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三个方面。人们通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人们揭示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理论。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也会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规律,依据规律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知识,它是教师合格的重要标志和条件。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国家规定必须补充学习教育科学知识,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可以从事教师工作。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能洞察教育全局,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内心世界,提高教育与教学能力,有效地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
(4)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的累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和教育智慧。教育实践知识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境之中,还可能来源于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个体性,是教师对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的一种判断和处理。教育实践知识受个人经历、意识、风格及行为方式的影响,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风格、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对于实践知识,有的是有明确意识的,是经过深思的;有的是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是一种非反思的缄默知识。
2.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①处理教材能力。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把握基本理论、基本结构,抓住重点、难点,分清脉络,理清思路,然后设计出优化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②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准备情况,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教学过程,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③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熟练制作和应用教学课件,达到信息技术和各科课程的整合,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终身学习、创新和实践等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④外语能力。教师基本掌握一种外语,对于阅读资料、进行“双语教学”具有很大帮助。
(2)教育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情绪等状况,了解班集体和少先队的整体状况。
②组织班集体的能力。具有进行日常管理、个别教育,确定班级目标,形成健康班风,培养优秀班集体的能力。
③组织活动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中队会、文体活动、调查访问等,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才能,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教育。
④交往与协调能力。具有建立与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手段。讲授知识、开导学生都离不开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正确掌握并熟练、规范地运用语言,是执教的基本条件;而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①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教师的发音要规范,用语恰当,表述确切,通俗易懂。
②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推理严密。
③活泼、生动,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④语言手势、板书有机结合,或辅之以其他非语言手段,深化语言的内涵,充分显示出教学的艺术性。
⑤语速、语调要适中,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不能一直高亢,也不能一直低沉。
⑥要讲普通话。
(4)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要求教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正确处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严重地伤害了教师的尊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冷静,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发挥教育机智,耐心地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化解矛盾。事实证明,这不仅无损于教师的威信,反而增强了教师的威信,使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师的自控能力,最终是为了实现教育任务。自我调控能力是教师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加强修养,克服急躁情绪,一切从教育目的出发,做好本职工作。
(5)教育科研能力。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参加者,而且他们也最有条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为此,教师应具有现代人的素质,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不断地进行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科研型教师。
(6)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五)教师的身心素养
1.身体素养
(1)教师要身体健康,没有传染性疾病。
(2)要有充沛的体力和耐受性。
(3)要有洪亮的声音和良好的视力。
(4)要有适当的身高。
2.心理素养
(1)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知识的急剧增长,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这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
(2)要有愉快的情感。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是人感受客观需要的心理活动。对教师来说,情感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地学习。
教师情感的表达应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变换上的一致性。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既要有轻快的心境、昂扬的精神、幽默的态度、豁达开朗的心胸,也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意志,能把消极情感消除在课堂之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气氛。
(3)要有顽强的意志。意志品质是成功完成任何事情的心理基础和保证。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学生、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必须有顽强的意志才能胜任。
(4)要有完善的人格。教师的健康人格是在培养人、教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成熟、积极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来自积极肯定的自我,只有接受自己才能接受他人,只有热爱自己才能热爱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始终充满动力,充满成功的希望。教师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勇气和自信。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助人,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热情和希望。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协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5)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从对象上看,教师的人际交往包括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和学校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形式上看,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表现为互相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情感方面,表现为彼此之间融洽的各种状态,如喜爱或不喜爱、好感或厌恶、妒忌或同情,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行为方面,表现为在各种共同活动中是否协调一致,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