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劳动的特点及重要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及重要性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及重要性

教师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劳动对象又是人,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上,这就使得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相比有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师劳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

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复杂的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不是轻松的活动,而是繁重的脑力劳动。

第一,教师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加工和塑造,而是以独立的个体人格参与教育过程,并且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劳动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树立发展多样性的教育观念,研究每个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而不能像工人生产那样,按照统一的图纸、模具、操作规程加工产品。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元性。就总体任务而言,教师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又要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某方面的任务而言,教师的工作也是多元的,如在智育上,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第三,影响学生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第四,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工作既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和技巧。

第五,教师的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行为,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智劳动。劳动过程中既要考虑教育对象,又要考虑教育内容,还要考虑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效果。

第六,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教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优化组合各种影响,使之发挥最佳合力。把这些复杂的影响有效地组织到教育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二)创造性和灵活性

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工作尽管有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但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来说,没有现成的操作规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设计教育方法。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实体,教师要具体研究,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二,对各种教学方法要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传授知识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第三,灵活运用教育机智,及时恰当地处理教育情境中的偶发事件。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概括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强调的三个关键词: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因年龄小,自制力和分析预见行为后果的能力很差,随时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事。这就要求教师果断、机智、灵活地予以解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利用机会教育学生。

(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除了运用教育手段作用于教育对象外,还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主体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在某种意义上,以主体示范感化学生的方法,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对其他教育手段还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如果教师具备了社会所期望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深受学生尊重,就会增强其他教育手段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就会削弱所采取的其他教育手段的力量。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其次,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2.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www.daowen.com)

(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显现的间接性

1.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效果,必须坚持不懈,反复施教,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成长。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其次,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中小学教育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

这是因为:

第一,人的成长是自然发育和社会化的统一过程,既要受生理器官成熟程度的制约,又要受心理素质成熟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哪方面的成熟,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过程。

第二,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智力和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都需要长期地反复培养。

第三,教师的劳动最终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虽然教师的劳动在就读的学生身上也能显现出部分效果,但从最终意义上讲,则集中体现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

2.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不直接生产人类的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这一特点的内涵是指教师的劳动过程呈现为个体的性质,而劳动的结果又呈现出集体的性质。从劳动过程看,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集体培养都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个体形式几乎使每个教师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艺术和风格。从劳动结果看,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的进步并不是某一个教师单独工作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成就。另外,在每个教师个体活动的背后,又有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服务。如前人总结的经验可以吸取和借鉴,同事与同行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实验、资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等。所以说,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师个人努力与集体合作的结晶。

(六)教师劳动在时空上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

教师劳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这个特点显示教师劳动是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2.广延性

教师劳动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这个特点显示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校内外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