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新编教育学原理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新编教育学原理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个儿童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新编教育学原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为此,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人是社会的载体,而各种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都是人才。而在应试教育下,首先,多数学校教师、家长眼中盯着的只是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学生,人们常将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掌握政治权力的政治家、社会上有名气的艺术家、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作为人才标准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有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只重视个别学生的个别方面,不是依照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有较大提高来评价教育和教学,而是以考试为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简单地依考分、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奖励教师,使学校重知不重能、重理不重文、重智不重德、重才不重人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那些受歧视的学生因本应有的才能未得到培养而被压抑,这不仅影响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带来校园里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教育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1.普遍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差别,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2.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流失,更反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不良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以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普遍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现代的公民奠定基础;反对为提高升学率而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放弃或放松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个儿童都学到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他自己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组织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学校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如下。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使学生建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使学生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指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学校在智育方面的要求如下。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

体育是指教育者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目标,传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学生意志力的教育。

学校在体育方面的要求如下。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美育

美育是指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即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泛得多。

学校在美育方面的要求如下。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及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的美的特性和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如下。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搜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当今世界所需要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其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灵活的应变能力,乐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越来越多,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能面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个性的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因此,教育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www.daowen.com)

以往的教育一般只注重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性代替个别性,对所有学生按统一的模式进行教育,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

针对教育的这种弊端,素质教育强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对学生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格特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新能力也是一种人格特征,表现为追求创新的意识,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有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还会忽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改变了以知识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强调的是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普通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制订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2.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 D.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3.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目的的文件是(  )。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  )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5.素质教育思想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  )为重点。

A.探索能力 B.创新能力

C.实践能力 D.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等)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标 C.培养目标 D.培养目的

8.(  )教育目的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指针的意义。

A.发展性 B.终极性 C.价值性 D.功用性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劳动技术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3.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素质教育?

4.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辨析题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