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来自《新编教育学原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来自《新编教育学原理》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地位,但两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相互影响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他在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教育活动中的目的、当前的具体目的视为内在的教育目的;把一般性的和最终的教育目的视为外在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来自《新编教育学原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育目的不仅因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在性质和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不同。从其作用的特点来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所含的特点来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来看,有正式决策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来看,有内在和外在之分。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的问题。

功用性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及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问题,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要求对人培养的不同阶段具有衔接性。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从某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不可或缺。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各有不同的特点。前者具有发展的终结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指针的意义;后者具有发展的持续性,对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具体的,对各种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直接评价和认定的意义。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必经之路和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依据终极性教育目的来确立各种相互承接的发展性目的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其实现的效果,否则将可能导致各种教育及教育活动发展偏离预期目的,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方向;但是,也不能把这一问题绝对化,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如果不分教育阶段和年龄阶段,而将终极性教育目的作为该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将会欲速则不达,无助于它的实现。(www.daowen.com)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地区作为主体提出的,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件或有关的法令之中。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目的,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它的实现过程具有权力机构的支持和行政上的要求。正是在权力机制的运作下,它才成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努力方向。它内含国家或地区的意志和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密切联系,综合反映国家各方面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或地区在总体上把握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所在,成为国家或地区检查、评价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的,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会见解或教育见解而提出的,通常体现在他们的理论或思想中。这类教育目的虽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决策的,但因其深邃的思想阐述、多视角的深刻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的,其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片面或单纯升学的教育目的等。严格来说,这类教育目的不是教育目的,但因其凭借广泛的社会功利心理或观念,对正式教育目的的实现带来极大的干扰,左右着实际教育的方向,而成为有的学校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这是国家或地区在实现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时应格外注意和防止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虽然处于不同的地位,但两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有的非正式教育目的成为国家或地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来源或重要依据,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的教育目的;有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成为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提出的重要依据或来源,如日本学者提出的21世纪教育目的,就是基于日本1947年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的教育目的。这两种教育目的的相互影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一致,有时还带有矛盾性,如我国正式决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与实践中出现的单纯或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这两种教育目的相互影响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在教育发展史上,把教育目的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在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教育活动中的目的、当前的具体目的视为内在的教育目的;把一般性的和最终的教育目的视为外在的教育目的。换句话说,内在教育目的是指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的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其表述特点比较宏观、抽象,不像内在教育目的那样微观、具体。因此,外在教育目的不如内在教育目的那样贴近具体的实际教育活动,对实际、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说,它只是一种方向、指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